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含有抗白粉病基因的黑麦染色体小片段向小麦的转移 被引量:13
1
作者 唐宗祥 +2 位作者 张怀琼 杨足君 任正隆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1396-1400,共5页
利用感白粉病的小麦品种绵阳11的纯系和黑麦自交系R12杂交,在其单体附加系自交后代的BC1F5株系中选择小麦-黑麦异源易位系。根据已报道的黑麦特异重复序列pSc20H设计了一对特异引物,用PCR方法鉴定了300个单体附加系的自交BC1F5株系,发... 利用感白粉病的小麦品种绵阳11的纯系和黑麦自交系R12杂交,在其单体附加系自交后代的BC1F5株系中选择小麦-黑麦异源易位系。根据已报道的黑麦特异重复序列pSc20H设计了一对特异引物,用PCR方法鉴定了300个单体附加系的自交BC1F5株系,发现其中70个株系含有黑麦染色体成分。一个来源于6R单体附加系的小麦株系96Ⅱ691-830-98表现了对白粉病的高度抗性,PCR方法鉴定证明其含有黑麦染色体成分。对该株系作进一步的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鉴定,证明它的一对染色体的端部含有黑麦染色体的小片段。这一结果指出,含有抗白粉病基因的黑麦染色体6R小片段被引入了小麦。研究表明利用单体附加诱导染色体小片段易位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利用PCR和GISH原位杂交相结合的方法可提高检测外源染色体小片段的准确性和选择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麦 小麦 白粉病 小片段易位 GISH PCR
下载PDF
小麦-黑麦附加系的创制及5R抗白粉病新基因的发现 被引量:10
2
作者 唐宗祥 任正隆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258-1262,共5页
以重复序列pAS1和pSc119.2为探针,对八倍体小黑麦×普通小麦的F5代植株进行了FISH分析,同时对这些材料进行了田间抗病性鉴定。从中鉴定出了1R、2R、3R、4R、5R、6R、7R单体附加系和1R、2R二体附加系,1R和4R附加系出现频率相对较高... 以重复序列pAS1和pSc119.2为探针,对八倍体小黑麦×普通小麦的F5代植株进行了FISH分析,同时对这些材料进行了田间抗病性鉴定。从中鉴定出了1R、2R、3R、4R、5R、6R、7R单体附加系和1R、2R二体附加系,1R和4R附加系出现频率相对较高。5R和6R单体附加系对白粉病免疫,推测5R染色体上带有新的白粉病抗性基因。此外,还检测到不少植株染色体组发生了变异,且小麦4B染色体优先缺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黑麦 附加系 白粉病 染色体缺失
下载PDF
黑麦端部特异重复序列pSc200在新合成的不同小麦-黑麦双二倍体中的变异 被引量:5
3
作者 唐宗祥 +2 位作者 任正隆 周建平 张怀琼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3477-3481,共5页
【目的】更好地了解在小麦-黑麦双二倍体形成过程中,黑麦染色体变异的情况。【方法】利用黑麦Kustro及黑麦AR106BONE分别与小麦品种绵阳11杂交,获得两种双二倍体(MKS1及MARS1)。以黑麦亚端部串联重复序列pSc200为探针,采用荧光原位杂交... 【目的】更好地了解在小麦-黑麦双二倍体形成过程中,黑麦染色体变异的情况。【方法】利用黑麦Kustro及黑麦AR106BONE分别与小麦品种绵阳11杂交,获得两种双二倍体(MKS1及MARS1)。以黑麦亚端部串联重复序列pSc200为探针,采用荧光原位杂交的方法,分析亲本黑麦及相应的双二倍体中黑麦染色体端部染色体结构变化。【结果】检测到pSc200杂交位点在MKS1中减少,而在MARS1中增加。【结论】异源多倍体化过程中,染色体端部结构的变异是伴随多倍体化快速发生的。这可能有利于新合成的异源多倍体快速稳定,使得两个不同的基因组在同一核中协调共存。来自不同组合的小麦-黑麦双二倍体中,黑麦染色体结构发生不同的变异为黑麦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提供了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黑麦双二倍体 荧光原位杂交 染色体结构变异 重复序列
下载PDF
小麦SSR引物扩增黑麦及附加系6R染色体特异DNA片段的克隆 被引量:5
4
作者 唐宗祥 +2 位作者 张怀琼 晏本菊 任正隆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28-732,共5页
为了获得黑麦特异分子标记以及更加方便地检测导入小麦的黑麦染色质,选用定位于普通小麦7个同源群染色体上的88对SSR引物对11种二倍体黑麦和普通小麦中国春、绵阳11进行PCR扩增,有11对引物能稳定地扩增出较强的、在供试材料间表现出多... 为了获得黑麦特异分子标记以及更加方便地检测导入小麦的黑麦染色质,选用定位于普通小麦7个同源群染色体上的88对SSR引物对11种二倍体黑麦和普通小麦中国春、绵阳11进行PCR扩增,有11对引物能稳定地扩增出较强的、在供试材料间表现出多态性的条带。引物Xgwm232在供试的9种黑麦中扩增出了一条长491 bp的黑麦特异片段(命名为pMD232-500),而供试小麦与其余两种黑麦均未扩增出该片段。用该引物对两种小麦-黑麦双二倍体CI、HK及衍生自CI、HK的两套小麦-黑麦附加系进行扩增,发现在CI和HK中都能扩增出该片段,而在两套附加系中都只有6R染色体能扩增出该片段。将从6R附加系中扩增出的片段进行克隆测序,结果表明该片段(命名为pMD2326R-500)与pMD232-500的相似性达99%。因此,该引物可以用来跟踪导入小麦中的部分黑麦的6R染色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SSR 黑麦 分子标记 6R染色体
下载PDF
优良小麦转基因受体品种的筛选及成熟胚半胚培养的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叶健 王小霞 +4 位作者 唐宗祥 吴峰 张怀琼 任正隆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3561-3562,3569,共3页
为了筛选具有良好组织培养特性的优良小麦品种作为转基因受体,使转基因小麦能尽快得到应用,对4个小麦品种的幼胚和成熟胚以及7个小麦品系的成熟胚进行离体培养,考察其组织培养特性。结果表明,11个品种(系)的成熟胚成愈率都达90%以上,但... 为了筛选具有良好组织培养特性的优良小麦品种作为转基因受体,使转基因小麦能尽快得到应用,对4个小麦品种的幼胚和成熟胚以及7个小麦品系的成熟胚进行离体培养,考察其组织培养特性。结果表明,11个品种(系)的成熟胚成愈率都达90%以上,但不同成熟胚来源的愈伤组织的植株再生率存在很大差异:7个小麦品系的植株再生率都低于20%,而4个小麦品种的植株再生率都达35%以上,幼胚成愈率及植株再生率都分别达90%和62%以上。该研究为小麦的遗传转化提供了几个新的优良受体品种。该研究进行成熟胚培养时,采用半胚培养的方式,一方面有效地克服了成熟胚在诱导培养基上直接萌发的现象,另一方面提高了成熟胚来源的愈伤组织分化为多苗的能力。该再生体系可作为小麦胚培养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幼胚 成熟胚 组织培养特性 植株再生
下载PDF
1RS-7DS.7DL小麦-黑麦小片段易位系的鉴定 被引量:5
6
作者 李俊 朱欣果 +6 位作者 万洪深 王琴 唐宗祥 杨足君 杨漫宇 杨武云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90-598,共9页
黑麦(Secale cereale L.,RR)是改良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AABBDD)的重要基因资源,将黑麦优异基因转移到普通小麦中,是小麦品种改良的有效途经之一。文章将四川地方品种蓬安白麦子(T.aestivum L.,AABBDD)与秦岭黑麦(S.cereale c... 黑麦(Secale cereale L.,RR)是改良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AABBDD)的重要基因资源,将黑麦优异基因转移到普通小麦中,是小麦品种改良的有效途经之一。文章将四川地方品种蓬安白麦子(T.aestivum L.,AABBDD)与秦岭黑麦(S.cereale cv.Qinling,RR)杂交,染色体自动加倍获得八倍体小黑麦CD-13(AABBDDRR);通过顺序FISH和GISH分析,发现该八倍体小黑麦1RS端部与7DS的端部发生相互易位,是一个携带1RS-7DS.7DL小麦–黑麦小片段易位染色体的八倍体小黑麦。利用八倍体小黑麦CD-13与四川推广小麦品种川麦42杂交、连续自交,获得包含60个株系的F5群体;对F5群体的58个株系进行GISH和FISH分析发现,其中13个株系含有1RS-7DS.7DL小片段易位染色体。在这13个株系中,株系811染色体数目为2n=6x=42,是稳定的1RS-7DS.7DL小片段易位系;并且1RS特异分子标记和醇溶蛋白分析表明,1RS-7DS.7DL易位染色体1RS小片段的断裂点位于分子标记IB267-IAG95之间,不包含编码黑麦碱蛋白的Sec-1位点;同时1RS-7DS.7DL小片段易位系的千粒重与川麦42相当,远远高于八倍体小黑麦CD-13,对千粒重无负作用。因此,1RS-7DS.7DL小麦-黑麦小片段易位系可作为进一步深入研究1RS小片段上的优异基因及其遗传效应的重要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黑麦 1RS-7DS.7DL 小片段易位
下载PDF
黑麦的不同抗条锈病特性在小麦育种中利用价值的评价 被引量:2
7
作者 张怀琼 任正隆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2005年第4期379-382,共4页
研究了含不同黑麦抗性基因的材料在小麦抗条锈病实际育种中的表现.在含不同来源的黑麦抗性基因的杂交F7以上高代株系群体中,11.68%~18.69%表现免疫或者高抗的材料在1年内就丧失了抗性;69.40%~81.07%的材料仍然保持了较好的抗性.而一... 研究了含不同黑麦抗性基因的材料在小麦抗条锈病实际育种中的表现.在含不同来源的黑麦抗性基因的杂交F7以上高代株系群体中,11.68%~18.69%表现免疫或者高抗的材料在1年内就丧失了抗性;69.40%~81.07%的材料仍然保持了较好的抗性.而一些中抗材料却表现出了相对持久的抗性,表现了慢锈性的特征.这些结果证明了来源于黑麦的抗条锈病基因的多样性,同样可以表现为垂直抗性、水平抗性和慢锈性.此外,在调查中发现,F7及其更高世代仍有较多株系的抗病性在发生分离.本研究指出,在小麦抗条锈病育种中,垂直抗性基因和慢锈性基因的集合对延长新品种寿命有重要意义,在高世代株系中的进一步选择有利于实现这个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育种 黑麦 条锈病 慢锈性
下载PDF
利用小麦微卫星引物分析小麦及其近缘种遗传多样性 被引量:2
8
作者 张炜 唐宗祥 +1 位作者 任正隆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8年第2期267-271,共5页
利用竹通大麦染色体上的引物218条对小麦SSR引物对小麦及其近缘种共22个材料进行PCR扩增。从中筛选到39对多态性高、重复性好的引物,这些引物可在供试材料中检测出213个等位基因变异,平均每个位点可检测到5.4个等位基因。位点多态性... 利用竹通大麦染色体上的引物218条对小麦SSR引物对小麦及其近缘种共22个材料进行PCR扩增。从中筛选到39对多态性高、重复性好的引物,这些引物可在供试材料中检测出213个等位基因变异,平均每个位点可检测到5.4个等位基因。位点多态性信息量(PIC)变幅为0.38~0.89,平均为0.57。NTSYS软件分析表明22份材料的遗传相似系数范围为0.46—0.94,平均遗传相似系数为0.67,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小麦、偃麦草、大赖草、黑麦均各自聚类,与传统的形态分类结果有较高的吻合度。这表明:①SSR可以应用于小麦与其近缘种的遗传多样性研究。②SSR揭示的小麦与其近缘物种间的多态性高,可以用来鉴定小麦近缘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多样性 SSR分子标记 聚类分析
下载PDF
黑麦特异重复序列pSc119.1在姊妹T1RS·1BL易位系中的变异 被引量:3
9
作者 唐宗祥 任正隆 +2 位作者 杨足君 张怀琼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35-242,共8页
根据公布的黑麦特异重复序列pSc119.1设计特异引物,分别对两套姊妹T1RS·1BL易位系川农12(CN12)、川农17(CN17)、川农18(CN18)和96Ⅰ176-1、96Ⅰ176-3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从CN12、CN17、CN18的基因组中都能扩增出目的片段,在96Ⅰ1... 根据公布的黑麦特异重复序列pSc119.1设计特异引物,分别对两套姊妹T1RS·1BL易位系川农12(CN12)、川农17(CN17)、川农18(CN18)和96Ⅰ176-1、96Ⅰ176-3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从CN12、CN17、CN18的基因组中都能扩增出目的片段,在96Ⅰ176-1的基因组中,除目的片段外,还扩增出了一条非目的片段,但在96Ⅰ176-3的基因组中没有扩增出产物。Southernblot分析表明,pSc119.1序列并未从96Ⅰ176-3的基因组中消失。将CN12、CN17、CN18的目的片段回收克隆后,对每个片段各随机挑取10个克隆进行测序,pSc119.1序列在3个品种中都发生了变异,且在CN18中的变异程度最大。所测的序列多数与原序列达94%和95%的相似性,在这些序列中,碱基的改变具有一定的规律,即多数为转换,少数为颠换,且变异碱基和变异位置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远缘杂交后代的进化可能是一个持续过程,姊妹系内的株系之间某些性状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很可能与重复序列的变异有关,这为后生遗传效应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有用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复序列 T1RS·1BL易位 性状变化
下载PDF
小麦-黑麦小片段易位的快中子辐照诱导 被引量:4
10
作者 杨漫宇 +3 位作者 陈晓明 张怀琼 唐宗祥 任正隆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09-614,共6页
为研究快中子辐照对新合成的小麦-黑麦双二倍体染色体结构变化的影响,分别利用5Gy、15Gy和20Gy三种快中子辐照剂量对其种子进行辐射诱变,采用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技术对M0和M1种子的根尖细胞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三种剂量下发生小麦-... 为研究快中子辐照对新合成的小麦-黑麦双二倍体染色体结构变化的影响,分别利用5Gy、15Gy和20Gy三种快中子辐照剂量对其种子进行辐射诱变,采用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技术对M0和M1种子的根尖细胞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三种剂量下发生小麦-黑麦染色体易位的总频率为12.28%,其中发生外源小片段易位、外源大片段易位和罗伯逊易位的频率分别为9.36%,5.85%和2.34%。三种剂量都可引起小麦与黑麦染色体之间发生易位,分别有1.28%、9.04%和44.94%的M1种子产生了易位。说明随着快中子辐照剂量的增加,小麦与黑麦染色体间发生易位的频率也在增高。本研究为外源染色体片段(或优异基因)导入小麦品种提供了一种高效的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黑麦 快中子辐照 染色体易位
下载PDF
小麦-黑麦双二倍体形成过程中微卫星序列的变化 被引量:4
11
作者 唐宗祥 +1 位作者 任正隆 张怀琼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97-201,共5页
为了探索小麦-黑麦双二倍体形成过程中微卫星序列的变异情况,为异源多倍体进化及小麦育种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以来源于3个组合的小麦-黑麦杂交后代植株及亲本小麦、黑麦为材料,利用已有的小麦和黑麦微卫星标记调查小麦-黑麦双二倍体形成... 为了探索小麦-黑麦双二倍体形成过程中微卫星序列的变异情况,为异源多倍体进化及小麦育种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以来源于3个组合的小麦-黑麦杂交后代植株及亲本小麦、黑麦为材料,利用已有的小麦和黑麦微卫星标记调查小麦-黑麦双二倍体形成过程中微卫星序列的变化。结果表明,所用的126对小麦SSR引物中,除22对没有扩增出产物外,其余104对引物从每个组合的后代植株中扩增的带型与从其亲本小麦中扩增的带型完全相同。所用的27对黑麦SSR引物中,10对引物从每个组合的后代植株中扩增的带型与其从亲本黑麦中扩增的带型完全相同,10对引物在亲本黑麦、F1植株及3个双二倍体植株之间表现出了多态性,7对引物从亲本黑麦中扩增的条带在所有后代中缺失。说明小麦-黑麦异源多倍体化过程中小麦微卫星序列是相对稳定的,而黑麦微卫星序列比小麦微卫星序列更易受到异源多倍体化的影响。微卫星序列变化是伴随多倍体体化而快速发生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黑麦 微卫星 异源多倍体化 基因组进化
下载PDF
1RS·1BL易位染色体对小麦品质特性及其地域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2
作者 唐昊 李治 +5 位作者 杨靖 任天恒 唐宗祥 晏本菊 任正隆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050-1056,共7页
为了探索1RS·1BL易位染色体对小麦品质特性的影响及其在不同生态地域的稳定性效应,将由含新1RS·1BL易位染色体的小麦新品种川农17和不含1RS·1BL易位染色体的绵阳11杂交后选育的一套高代自交系(RILs)同时种植于南方麦区... 为了探索1RS·1BL易位染色体对小麦品质特性的影响及其在不同生态地域的稳定性效应,将由含新1RS·1BL易位染色体的小麦新品种川农17和不含1RS·1BL易位染色体的绵阳11杂交后选育的一套高代自交系(RILs)同时种植于南方麦区的四川邛崃和北方麦区的河南新乡,分析各株系组在不同地域的品质特性。结果表明,1RS·1BL易位染色体的存在对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和粉质质量指数均有显著的负效应,在北方麦区的负效应比南方麦区更大,达到了5%的显著性水平;降落值在不同的小麦生态区对1RS·1BL的存在显示了不同的反应,导致RILs群体中不同株系的品质特性在不同小麦生态区之间的稳定性降低。降落值在南方麦区的表现显著地低于北方麦区,部分地掩盖了1RS·1BL在南方麦区的品质效应。稳定时间在不同地域间显示了不稳定,表明稳定时间的选择存在更多的变数。但是,这些品质特性在不同株系组中的分布趋势是一致的,表明无论在哪个株系组,都有比较优质的株系存在,表明在不同的生态地域选育含1RS·1BL易位染色体的高产、抗病、优质新品种是可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自交系(RILs) 1RS·1BL易位 小麦品质 降落值 稳定时间
下载PDF
小麦品种绵麦37和绵麦367抗白粉病基因的FISH分析及分子检测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洋洋 邱玲 +3 位作者 李萌 汤述尧 唐宗祥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502-1505,共4页
为了进一步研究和利用小麦品种绵麦37和绵麦367所携带的白粉病抗性基因,首先以OligopSc119.2-1(可检测小麦染色体结构变异)、Oligo-pTa535-1(可检测小麦染色体结构变异)和pDb12H(可检测簇毛麦染色体)为探针,对这两个小麦品种进行了荧光... 为了进一步研究和利用小麦品种绵麦37和绵麦367所携带的白粉病抗性基因,首先以OligopSc119.2-1(可检测小麦染色体结构变异)、Oligo-pTa535-1(可检测小麦染色体结构变异)和pDb12H(可检测簇毛麦染色体)为探针,对这两个小麦品种进行了荧光原位杂交(FISH)分析,然后利用与Pm21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NAU/xibao15对这两个小麦品种进行分子检测。结果表明,绵麦37和绵麦367都含有1对6VS/6AL易位染色体,且均携带Pm21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白粉病 Pm21基因 FISH
下载PDF
小麦背景中黑麦遗传物质的快速检测方法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蔚 熊自颖 +4 位作者 段延玲 罗涛 罗杰 唐宗祥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57-163,共7页
黑麦(Secale cereale L.)基因资源在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改良方面具有很大的利用潜力。建立一种高效鉴定小麦背景中黑麦染色体的细胞学标记方法,有利于黑麦优良基因/遗传物质的追溯和高效利用。本研究利用核仁组织区(NOR)核... 黑麦(Secale cereale L.)基因资源在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改良方面具有很大的利用潜力。建立一种高效鉴定小麦背景中黑麦染色体的细胞学标记方法,有利于黑麦优良基因/遗传物质的追溯和高效利用。本研究利用核仁组织区(NOR)核糖体DNA(rDNA)串联重复序列,开发了一种新的寡核苷酸探针Oligo-1RNOR。非变性荧光原位杂交(ND-FISH)试验表明,该探针可专化性识别黑麦1R染色体的NOR区域,并产生强于Oligo-5BL.46的信号。同时,为了提高外源遗传物质细胞学鉴定的效率,建立了一种快速、简便制备小麦间期细胞的方法。利用基于Oligo-1RNOR、Oligo-pSc200和Oligo-pSc250探针的ND-FISH对制备的间期细胞滴片进行分析,结果与中期染色体细胞滴片的FISH结果相同,均能够清楚地判定材料中是否含有黑麦染色体。该方法无需制备中期染色体,叶片和根尖均可用于制备间期细胞,避免了常规细胞学根尖组织制片的预处理和固定程序,为检测小麦背景中的黑麦遗传物质或小麦-黑麦易位染色体提供了更方便的技术手段。本研究建立的方法不足之处在于,要求小麦背景中的黑麦片段必须含有高拷贝数的串联重复序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黑麦 易位染色体 寡核苷酸探针
下载PDF
小麦-黑麦1BL/1RS易位系中的染色体结构变异 被引量:3
15
作者 陈雷 李萌 +4 位作者 王洋洋 邱玲 汤述尧 唐宗祥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038-1043,共6页
用黑麦(Secale cereale L.)自交系Kustro与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绵阳11杂交,获得了八倍体小黑麦MK,再用绵阳11与MK回交,用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的方法从回交后代中筛选到含1条1BL/1RS易位染色体的植... 用黑麦(Secale cereale L.)自交系Kustro与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绵阳11杂交,获得了八倍体小黑麦MK,再用绵阳11与MK回交,用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的方法从回交后代中筛选到含1条1BL/1RS易位染色体的植株13FT-100。为了筛选含有变异染色体的姊妹1BL/1RS易位系,用FISH方法对植株13FT-100的自交后代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1个后代植株中,1条6B染色体在核仁组织区断裂,造成6BS端部缺失;而在另1个后代植株中,1条1BL/1RS易位染色体的1BL端部Oligo-p Sc119.2-1信号缺失。变异6B染色体可以用来研究6BS臂从核仁组织区到端部区段的功能,变异1BL/1RS易位染色体可以用来研究1BL的变异对1BL/1RS易位染色体发挥功能的影响。本研究结果提示,对于小麦远缘杂交后代,应多留意小麦染色体结构的变化,获得具有新型结构的小麦染色体或易位染色体可能对小麦育种研究更具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黑麦 1BL/1RS 染色体变异
下载PDF
利用小麦-黑麦1BL.1RS易位系快速筛选F_(2)群体中携带抗条锈病基因Yr15的纯合个体
16
作者 邹杨 唐宗祥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15-1019,共5页
【目的】为了从F_(2)分离群体中快速鉴定含Yr15基因的纯合个体,从而减少后续选择的工作量。【方法】利用感条锈病的小麦-黑麦1BL.1RS易位系与含Yr15基因的小麦品系杂交,利用基于寡核苷酸探针Oligo-1RNOR的简便NDFISH方法对F_2群体进行... 【目的】为了从F_(2)分离群体中快速鉴定含Yr15基因的纯合个体,从而减少后续选择的工作量。【方法】利用感条锈病的小麦-黑麦1BL.1RS易位系与含Yr15基因的小麦品系杂交,利用基于寡核苷酸探针Oligo-1RNOR的简便NDFISH方法对F_2群体进行鉴定。【结果】可以快速筛选出不含1BL.1RS易位染色体的植株,这些植株含1对1B染色体。因1BS不与1RS发生重组,所以它们都是含有Yr15基因的纯合个体,他们的自交后代不会出现抗感分离。【结论】这一方法可以提高Yr15的应用效率。对于其他小麦染色体携带的抗病基因,也可以采用这一方式,利用不同的小麦-黑麦易位染色体,从分离世代中快速鉴定出含抗病基因的纯合个体。该方法有利于加快小麦育种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条锈病 Yr15 1BL.1RS ND-FISH
下载PDF
不同黑麦染色体对普通小麦主要贮藏蛋白组成的影响
17
作者 张洁 唐宗祥 +2 位作者 晏本菊 任正隆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32-237,共6页
为了解不同遗传背景的黑麦染色体对普通小麦主要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和醇溶蛋白组成的影响,采用SDS-PAGE和A-PAGE分析了两套小麦-黑麦(Holdfast-King和中国春-Impire)双二倍体和不同附加系的HMW-GS和醇溶蛋白组成。结果表明:(1)... 为了解不同遗传背景的黑麦染色体对普通小麦主要高分子量谷蛋白亚基(HMW-GS)和醇溶蛋白组成的影响,采用SDS-PAGE和A-PAGE分析了两套小麦-黑麦(Holdfast-King和中国春-Impire)双二倍体和不同附加系的HMW-GS和醇溶蛋白组成。结果表明:(1)两份双二倍体的HMW-GS都表达出小麦亲本带型和一条迁移率与双亲不一致的条带,醇溶蛋白呈共显性表达。(2)Holdfast-King的1R附加系HMW-GS带型与其双二倍体带型一致,醇溶蛋白呈共显性表达;3R附加系的HMW-GS缺失受体亲本条带并表达出一条迁移率与双亲有差异的条带,其醇溶蛋白缺失受体亲本条带;其余附加系(2R,4R^7R)的HMW-GS和醇溶蛋白带型与其受体亲本带型一致。(3)中国春-Impire的1R附加系HMW-GS带型与其双二倍体一致,醇溶蛋白只表现受体小麦亲本带型,2R到7R附加系的HMW-GS和醇溶蛋白带型都与小麦亲本带型一致。这表明小麦-黑麦异源双二倍体中小麦和黑麦的基因组会相互影响,引起籽粒贮藏蛋白组成表达上的差异;同一种黑麦的不同染色体对籽粒贮藏蛋白组成表达的影响也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黑麦 附加系 高分子量谷蛋白 醇溶蛋白 SDS-PAGE A-PAGE
下载PDF
黑麦Imperial与KingⅡ中白粉病抗性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被引量:1
18
作者 唐宗祥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4949-4950,共2页
[目的]将黑麦Imperial及KingⅡ所带的白粉病抗性基因定位在染色体上,为其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奠定基础。[方法]以2套小麦-黑麦附加系(中国春×Imperial和Holdfast×KingⅡ)为研究材料,研究黑麦Imperial及KingⅡ中白粉病抗性基因... [目的]将黑麦Imperial及KingⅡ所带的白粉病抗性基因定位在染色体上,为其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奠定基础。[方法]以2套小麦-黑麦附加系(中国春×Imperial和Holdfast×KingⅡ)为研究材料,研究黑麦Imperial及KingⅡ中白粉病抗性基因的染色体位置。[结果]中国春×Imperial的附加系6R和Holdfast×KingⅡ的附加系3R和6R对白粉病具有免疫力。这说明黑麦Imperial的白粉病抗性基因位于6R染色体上,而黑麦KingⅡ中白粉病抗性基因位于3R和6R染色体上。黑麦KingⅡ的3R染色体上的白粉病抗性基因可能是新基因,为小麦育种提供了新的白粉病抗原。这说明3R和6R染色体上的白粉病抗性基因可在小麦中表达。[结论]该研究为将黑麦白粉病抗性基因导入小麦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黑麦附加系 白粉病 抗性基因 定位
下载PDF
小麦-黑麦异源多倍化中的微卫星序列变异 被引量:1
19
作者 唐宗祥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4期5792-5793,共2页
[目的]探测异源多倍化过程中微卫星序列变异。[方法]利用150对小麦微卫星引物调查了小麦-黑麦双二倍体形成过程中微卫星序列的变异情况。[结果]与杂交F1植株及亲本植株相比,28对引物从双二倍体中扩增产物发生了变异,而其余引物从亲本、F... [目的]探测异源多倍化过程中微卫星序列变异。[方法]利用150对小麦微卫星引物调查了小麦-黑麦双二倍体形成过程中微卫星序列的变异情况。[结果]与杂交F1植株及亲本植株相比,28对引物从双二倍体中扩增产物发生了变异,而其余引物从亲本、F1植株及双二倍体中扩增的带型相同。[结论]这表明常发生在二倍体生物中的微卫星序列变异现象在植物异源多倍化过程中也会发生,异源多倍化可能是促进微卫星进化的又一个不可忽视的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黑麦双二倍体 异源多倍化 微卫星进化
下载PDF
黑麦KingⅡ中白粉病抗性基因的染色体定位
20
作者 唐宗祥 任正隆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年第4期267-269,共3页
寻找新的白粉病抗源对促进小麦白粉病抗性育种有重要意义.黑麦是重要的白粉病抗源之一,加强对黑麦白粉病抗性调查的研究也将有利于小麦育种.本实验调查了黑麦KingⅡ及衍生自中国春×黑麦KingⅡ的一套小麦-黑麦附加系的白粉病抗性.... 寻找新的白粉病抗源对促进小麦白粉病抗性育种有重要意义.黑麦是重要的白粉病抗源之一,加强对黑麦白粉病抗性调查的研究也将有利于小麦育种.本实验调查了黑麦KingⅡ及衍生自中国春×黑麦KingⅡ的一套小麦-黑麦附加系的白粉病抗性.结果表明,黑麦KingⅡ对白粉病免疫,附加系中除3R和6R附加系对白粉病表现免疫外,其余5个附加系都高感白粉病.该结果表明3R和6R染色体上的白粉病抗性基因可以在小麦背景中得到表达.这为将黑麦白粉病抗性基因导入小麦提供了直接的桥梁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黑麦 小麦-黑麦附加系 白粉病抗性 基因定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