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4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图形/背景理论在唐诗中的现实化及其对意境的作用 被引量:71
1
作者 梁丽 陈蕊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1-37,共7页
图形/背景理论起源于心理学,后被用于对语言结构的研究,是语言组织概念内容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随着认知诗学的发展,一系列与认知有关的语言结构与语言运用理论被应用于文学文本的研究。本文把图形/背景理论的基本思想应用于对唐诗的研... 图形/背景理论起源于心理学,后被用于对语言结构的研究,是语言组织概念内容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随着认知诗学的发展,一系列与认知有关的语言结构与语言运用理论被应用于文学文本的研究。本文把图形/背景理论的基本思想应用于对唐诗的研究,从方位词体现的图形/背景关系入手,探讨唐诗中图形/背景关系的现实化及其对意境形成产生的作用,从而为古代诗词的研究和理解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形/背景 现实化 唐诗 意境
原文传递
句子层面翻译的认知语言学视角 被引量:41
2
作者 肖坤学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6-70,共5页
从语言的符号性和结构层次特征的角度,语言可以被理解为由不同结构层次组成的符号系统。句子是这个符号系统中的基本层次之一,由于在语言交际过程中能够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在传统翻译理论中常常被视为翻译的基本单位或翻译过程中的转... 从语言的符号性和结构层次特征的角度,语言可以被理解为由不同结构层次组成的符号系统。句子是这个符号系统中的基本层次之一,由于在语言交际过程中能够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在传统翻译理论中常常被视为翻译的基本单位或翻译过程中的转换单位。受传统语法、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转换生成语法的影响,传统翻译理论关于句子层面的翻译研究多为句子形式结构分析基础上的原则与方法探讨。认知语言学是一种新的语言研究方法,它以非客观主义的经验现实主义为哲学基础,从认知的角度研究语言。基于不同的语言观,认知语言学对句子和句法做出了不同的解释。认知语言学关于句子的解释给句子层面翻译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下,从认知的视角探讨了句子层面的翻译问题,提出了句子层面翻译认知取向的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句子 翻译 认知 凸显 图形/背景 射体/陆标 框架
下载PDF
图形/背景理论在句法分析中的作用 被引量:29
3
作者 梁丽 赵静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116-119,共4页
图形/背景理论起源于心理学,后来主要用于对语言结构的研究,是语言组织概念内容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图形/背景的特性,反映了语言在时间及空间上所遵循的规律。文章从图形/背景理论的基本思想出发,探讨图形/背景分离原则如何通过英语简... 图形/背景理论起源于心理学,后来主要用于对语言结构的研究,是语言组织概念内容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图形/背景的特性,反映了语言在时间及空间上所遵循的规律。文章从图形/背景理论的基本思想出发,探讨图形/背景分离原则如何通过英语简单句和复合句来体现语言的空间结构和时间事件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形/背景 简单句 复合句
下载PDF
语篇中的“参照体-目标”构式 被引量:26
4
作者 完权 《语言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38-45,共8页
借助"参照体"识别"目标",是人类的一种基本认知能力。"参照体—目标"构式不仅适用于词语的结构还适用于语篇的组织。多个"参照体—目标"关系环环相扣,可以形成"参照体—目标"关系链... 借助"参照体"识别"目标",是人类的一种基本认知能力。"参照体—目标"构式不仅适用于词语的结构还适用于语篇的组织。多个"参照体—目标"关系环环相扣,可以形成"参照体—目标"关系链。在话语中,随着一个个新目标的前景化,一个个旧参照体会变得背景化。"的"在"参照体—目标"构式中有提高指别度的作用,会因处于"参照体—目标"关系链的不同位置而隐现。"框—棂关系"的实质,就是"参照体—目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照体—目标”构式 “参照体—目标”关系链 话语分析 图形背景
原文传递
双关语的图形—背景阐释 被引量:21
5
作者 田龙菊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5-47,共3页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视角,基于汉语双关广告语,运用图形—背景理论对双关语进行认知解读、分析,揭示双关语的内部认知机制。研究发现,双关语是一种有标记性语言,属于典型焦点句,句子焦点由说话人意图决定。
关键词 双关语 图形-背景 焦点 认知机制
原文传递
摹状词理论的认知语言学透析 被引量:10
6
作者 刘宇红 梁晓波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37-42,共6页
本文对罗素、斯特劳森和唐奈兰的摹状词理论进行探讨和对比 ,认为罗素的方法符合图形—背景理论的主张 ,是在不同的认知语境域中确定概念之间的关系 ,而斯特劳森在语境中确定摹状词所指对象的作法是让语义单位与客观世界通过内在于人脑... 本文对罗素、斯特劳森和唐奈兰的摹状词理论进行探讨和对比 ,认为罗素的方法符合图形—背景理论的主张 ,是在不同的认知语境域中确定概念之间的关系 ,而斯特劳森在语境中确定摹状词所指对象的作法是让语义单位与客观世界通过内在于人脑的认知语境域和知识结构产生联系 ,所以摹状词必定指向客观世界。唐奈兰综合了两人的观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摹状词 认知语言学 图形——背景 认知语境域 心理空间理论
原文传递
英语结构歧义的认知研究 被引量:14
7
作者 马建辉 王春会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35-36,共2页
从认知的角度利用图形-背景理论对介词短语引起的结构歧义这一现象进行了分析,探讨歧义产生的认知原因,弥补了单从形式和功能进行分析的不足,从而为歧义的解释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关键词 歧义 图形-背景 认知角度
下载PDF
认识情态的主客观性变化及机理--主观性和主观化视角之分析 被引量:11
8
作者 汤敬安 白解红 《外语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22-534,640,共13页
文献分析表明,已有研究对英语认识情态主客观性的区分主要依赖言据,实质上忽视了说话人的作用,尚存缺陷和不足。本文尝试用主观性和主观化理论解释认识情态主客观类型的变化。研究发现,认识情态的主客观性由说话者思维深刻度和说话者与... 文献分析表明,已有研究对英语认识情态主客观性的区分主要依赖言据,实质上忽视了说话人的作用,尚存缺陷和不足。本文尝试用主观性和主观化理论解释认识情态主客观类型的变化。研究发现,认识情态的主客观性由说话者思维深刻度和说话者与命题的二分或融合的关系决定,说话者思维深刻、情态与命题二分时为主观情态,否则为客观情态;认识情态主客观性的变化机制为图形-背景变换,情态动词和命题可以互为图形和背景,较好地解释了认识情态主客观性的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识情态 主客观性变化 主观化理论 图形-背景
原文传递
成语谐音广告的认知阐释—图形-背景理论的应用 被引量:7
9
作者 周婷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5期87-89,共3页
图形-背景分离原则是空间组织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揭示了人们对周围事物进行识解的规律,文章从图形-背景论的基本思想出发,对成语谐音广告从认知角度进行分析,发现它的这种人为性“变身”符合人们对空间组织的认知规律,即它在无形中利... 图形-背景分离原则是空间组织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揭示了人们对周围事物进行识解的规律,文章从图形-背景论的基本思想出发,对成语谐音广告从认知角度进行分析,发现它的这种人为性“变身”符合人们对空间组织的认知规律,即它在无形中利用了图形-背景论,其中对“普雷格郎茨原则”的遵循使广告轻易达到一种“突显”效果,为广告注意价值的实现从本质上给予了更好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谐音广告 图形-背景 普雷格郎茨原则 认知语言学
下载PDF
情状句之于叙事语篇发展的认知建构 被引量:8
10
作者 贺学勤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3-47,共5页
本文将Langacker和Talmy基于图形-背景理论的词汇和句法层面的分析拓展到叙事语篇层面,认为叙事的连贯性可从三重"图形-背景"关系作出解读:(1)分句层面的主补关系,(2)语段层面的话题与论述,(3)叙事语篇中情状句间的关系。本... 本文将Langacker和Talmy基于图形-背景理论的词汇和句法层面的分析拓展到叙事语篇层面,认为叙事的连贯性可从三重"图形-背景"关系作出解读:(1)分句层面的主补关系,(2)语段层面的话题与论述,(3)叙事语篇中情状句间的关系。本文主要探讨第三种关系。主要观点是:情状句在叙事语篇中构成话题统领下的事件域,事件域中的情状句表现为完成状与非完成状,并且在语篇中呈现出两种不同形式的突显,成为叙事中不断发展的前景-背景,形成一个"前景-背景"链,推动叙事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语言学 情状句 叙事语篇 图形-背景 连贯 突显
原文传递
when复句多义性的认知识解 被引量:8
11
作者 向平 肖德法 张法春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48-52,共5页
时间连词when是英语中使用频率高、多义的连词之一。它连接的主从句既可以表达相继或同时发生的时间关系,也经常用来指称对比、条件、原因、让步等抽象概念。本文尝试运用隐喻、图形/背景等认知理论,探讨英语时间连词多义性存在的认知基... 时间连词when是英语中使用频率高、多义的连词之一。它连接的主从句既可以表达相继或同时发生的时间关系,也经常用来指称对比、条件、原因、让步等抽象概念。本文尝试运用隐喻、图形/背景等认知理论,探讨英语时间连词多义性存在的认知基础,以期对其作出更合理解释,并据此讨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hen复句 原型范畴 隐喻 图形/背景
原文传递
汉语空间语言结构的认知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龙君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112-114,共3页
图形-背景理论是认知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是空间组织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从图形-背景理论出发,在对汉语空间语言结构“在……上/下/中(里)”的分析基础上,探讨了汉语空间语言的认知基础及其组织原则和特点。
关键词 图形-背景 空间语言结构 认知 在……上/下/中(里)
下载PDF
图形-背景理论十年应用研究探析 被引量:6
13
作者 邹智勇 程平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5期67-72,共6页
文章根据中国知网的文献数据,对十年来图形-背景理论在句法分析、翻译研究和文本解读等方面的应用状况及实践背景进行解析,以期对该理论的发展形势和应用现状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并对未来的研究趋势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图形-背景 诗词 翻译 文本
下载PDF
突显原则与词法教研--基于体认语言学的新观 被引量:6
14
作者 王寅 《语言教育》 2022年第2期54-63,共10页
体认语言学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观和后现代哲学的人本观提出了一个全新认识:语言具有体认性。如在较大的静态场景中移动的较小事物会更引人注意,这是我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经验,学界从中总结出了一条十分重要的体认方式“突显原则”。... 体认语言学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观和后现代哲学的人本观提出了一个全新认识:语言具有体认性。如在较大的静态场景中移动的较小事物会更引人注意,这是我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经验,学界从中总结出了一条十分重要的体认方式“突显原则”。本文基于此简析了英语中的词法成因,特别是“词类划分、转换、屈折变化、名词可数性”等,这不仅在理论上具有新颖性,而且在教学上也具有实践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显 图形-背景 体认语言学 词法
下载PDF
英汉时空隐喻的图形-背景观——基于“前后”图式、“上下”图式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斌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第1期79-87,共9页
时间是一个抽象概念,人们往往借助对空间的识解来实现时间的概念化,从而使时间具有空间属性,在语言表达上主要体现为时间-空间隐喻,其方向主要有横向和纵向两种表达方式。学界在阐述时空隐喻运行方式的成因时,多半将之归因于文化、价值... 时间是一个抽象概念,人们往往借助对空间的识解来实现时间的概念化,从而使时间具有空间属性,在语言表达上主要体现为时间-空间隐喻,其方向主要有横向和纵向两种表达方式。学界在阐述时空隐喻运行方式的成因时,多半将之归因于文化、价值观念或空间体验等,并未触及深层的认知成因。文章基于"前后"图式和"上下"图式,运用图形与背景来解读英汉时空隐喻双系统并存及"前、后、上、下"可各自分别表示过去和将来的原因,揭示出英汉民族分别较多选择"人动时静"和"时动人静"的认知模式,是由于他们侧显的图形和消显的背景不同,"前、后、上、下"可各分别表示过去和将来的矛盾用法是由于他们认知视角发生变化,即观察客观事物时图形和背景发生了可逆性转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隐喻 图形-背景 可逆性 “前后”图式 “上下”图式
下载PDF
英语倒装句的认知及其会话含义分析 被引量:2
16
作者 刘先清 范金艳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60-64,共5页
传统倒装句分析,主要是从句法层面或以语用为视角进行的,虽有很多令人信服的地方,但亦有诸多局限。英语倒装句就是这样一种机制:言语者将常式句中的主语(图形)—谓词—补语(背景)位移为:背景(补语)—谓词—图形(主语)从而引起听话者对... 传统倒装句分析,主要是从句法层面或以语用为视角进行的,虽有很多令人信服的地方,但亦有诸多局限。英语倒装句就是这样一种机制:言语者将常式句中的主语(图形)—谓词—补语(背景)位移为:背景(补语)—谓词—图形(主语)从而引起听话者对这一主观变化的会话含义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倒装句 图形-背景 会话含义
下载PDF
从人物的图形—背景分析再探《诺桑觉寺》的主题意义 被引量:5
17
作者 刘霞敏 万姗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7-21,共5页
长久以来,同简·奥斯丁的其他作品一样,"爱情"一直被视为《诺桑觉寺》的主题。文体统计可以发现,作品中谈情说爱的场景可谓凤毛麟角。本文将借用认知诗学中的图形—背景理论,对《诺桑觉寺》中人物群像进行分析,进而推出... 长久以来,同简·奥斯丁的其他作品一样,"爱情"一直被视为《诺桑觉寺》的主题。文体统计可以发现,作品中谈情说爱的场景可谓凤毛麟角。本文将借用认知诗学中的图形—背景理论,对《诺桑觉寺》中人物群像进行分析,进而推出小说的主题不在于爱情,而在于表现女性自我认知的过程以及抨击当时金钱至上的婚姻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形背景 人物分析 《诺桑觉寺》 主题意义
下载PDF
英语Wh-疑问构式的双突显(FFG)语义认知模型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曾国才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CSSCI 2014年第2期19-22,共4页
语言研究的认知体验观认为,语言的形成是基于人与现实世界的互动体验。人们以事件为单位切分、理解和表达客观世界。英语特殊疑问句在构式语法视角下是一种疑问构式(Wh-construction)。Wh构式是一个既定的事件单位。在认知图形—背景和... 语言研究的认知体验观认为,语言的形成是基于人与现实世界的互动体验。人们以事件为单位切分、理解和表达客观世界。英语特殊疑问句在构式语法视角下是一种疑问构式(Wh-construction)。Wh构式是一个既定的事件单位。在认知图形—背景和识解突显理论框架下,Wh语词+助词+其它语词?的句法动因是在Wh构式事件结构中,Wh语词表征的事件空间存在属性和助词表征的事件时间存在属性在认知主体的心智中受突显形成认知双图形(图形1和图形2),进而投射到句法层面。Wh构式中的其余语词信息是Wh构式的已知背景信息,从而形成Wh构式双图形-背景(FFG)认知突显模型。Wh构式双突显认知模型反驳了转换生成语法的Wh句式移位观。Wh双突显认知模型可提高Wh构式的习得效率,并对汉语的特指疑问句研究有启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件 突显 图形背景 构式
原文传递
情感性使役动词的图形—背景解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赵慧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4期63-67,共5页
图形—背景理论源于心理学,后由认知语言学家用来研究语言结构的意义。图形-背景分离原则虽然是空间组织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但也可用来研究语言,因此也是语言组织概念内容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从图形—背景理论的基本思想出发,基于英... 图形—背景理论源于心理学,后由认知语言学家用来研究语言结构的意义。图形-背景分离原则虽然是空间组织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但也可用来研究语言,因此也是语言组织概念内容的一个基本认知原则。从图形—背景理论的基本思想出发,基于英语语料,探讨积极、消极、中间情感使役动词,从而为这类动词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形-背景 情感性使役动词 认知语言学
下载PDF
论《古巷道》的文体风格——基于图形-背景理论的视角 被引量:4
20
作者 李金妹 李社教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1期129-132,共4页
运用认知诗学中的"图形-背景理论"探讨了黄石矿冶文学的代表作《古巷道》在语音、词汇、语义、和整体语篇结构等层面的文体风格,分析了文中前景化的拟声词、隐喻和叙事特征产生的突出的文体效果及其对小说主题的推动作用。旨... 运用认知诗学中的"图形-背景理论"探讨了黄石矿冶文学的代表作《古巷道》在语音、词汇、语义、和整体语篇结构等层面的文体风格,分析了文中前景化的拟声词、隐喻和叙事特征产生的突出的文体效果及其对小说主题的推动作用。旨在验证认知诗学这一解读方法对本土作品的解释力和适用性,为研究矿冶文学作品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巷道》 矿冶文学 图形-背景 认知诗学 本土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