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有色金属再生与利用》
2004年第5期1-2,共2页
Non-ferrous Metals Recycling and Utilization
同被引文献8
-
1邱定蕃.资源循环与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的关系[J].有色金属再生与利用,2004(7):11-12. 被引量:2
-
2康义.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值得重视的若干问题[J].中国钨业,2004,19(5):15-17. 被引量:4
-
3徐盛明,王成彦,ZHANG Lifeng.先进电池关键材料循环利用现状与存在的问题[J].合成化学,2007,15(B11):11-12. 被引量:1
-
4陈从喜,曹苏扬,王静波.矿产资源综合利用与发展循环经济[J].中国工程科学,2005,7(S1):143-146. 被引量:15
-
5诸大建.从可持续发展到循环型经济[J].世界环境,2000(3):6-12. 被引量:376
-
6余德辉,王金南.循环经济21世纪的战略选择[J].再生资源研究,2001(5):2-5. 被引量:22
-
7李丽,吴锋,陈实,王国庆.金属氢化物-镍电池的回收与循环再利用[J].现代化工,2003,23(7):47-50. 被引量:11
-
8翟昕.原生铝与再生铝缘何一热一冷两重天[J].有色金属再生与利用,2004(4):10-11. 被引量:5
二级引证文献28
-
1朱磊,段学臣,刘扬林,丁珣,张智健.氨浸置换法资源化废杂铜的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理工版),2010,35(4):25-30. 被引量:11
-
2王大辉,张盛强,侯新刚,汪建义,黄秀扬,孙雷雷.废镍氢电池负极材料中活性物质与基体的分离[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2011,37(3):11-15. 被引量:4
-
3王冲,杨坤彬,华宏全.废杂铜回收利用工艺技术现状及展望[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1,4(8):28-32. 被引量:10
-
4程利振,李翔翔,张三佩,袁廷刚,田庆华.我国铜阳极泥分银渣综合回收利用研究进展[J].金属材料与冶金工程,2011,39(4):40-43. 被引量:18
-
5王光辉,王海北,曲志平,苏立峰.有色金属循环利用技术进展[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2,30(1):30-33. 被引量:2
-
6姚书俊.某铜熔炼渣综合回收试验研究[J].科技视界,2012(17):70-72. 被引量:4
-
7池利昆,王吉华.氨浸法从含铜污泥中回收铜的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2(6):67-70. 被引量:4
-
8冯彦波.论发达国家废旧金属循环利用的经验与启示[J].科技创新导报,2013,10(19):249-249. 被引量:1
-
9袁文辉,王成彦,徐志峰,陈剑峰.含铬电镀污泥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进展[J].湿法冶金,2013,32(5):284-287. 被引量:16
-
10许礼刚.基于逆向物流的赣南钨产业网络营销策略研究[J].黄金,2014,35(6):1-4.
-
1邱定蕃,李东英.应加快建立资源循环型社会[J].科学新闻,2002,0(21):15-15.
-
2祝荣.浅论我国资源循环型社会的构建[J].学术论坛,2005,28(5):85-88. 被引量:2
-
3邱定蕃.有色金属资源循环利用[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6,12(6):1-5. 被引量:3
-
4左铁镛.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构建资源循环型社会的建议[J].学会,2005(3):41-43. 被引量:4
-
5日本的废塑料回收[J].中国包装工业,2006(10):65-66. 被引量:2
-
6邱定蕃.资源循环[J].中国工程科学,2002,4(10):31-35. 被引量:4
-
7杜欢政.资源循环型社会需强调协同共进[J].杭州,2015(23):18-18.
-
8铃木,隆城,张国富.焦炉处理废塑料技术的开发[J].燃料与化工,2002,33(5):274-276. 被引量:4
-
9李如林.把脉中国废旧轮胎回收利用行业[J].环境经济,2005(4):40-43. 被引量:5
-
10邱定蕃.资源循环利用对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的影响[J].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学报,2003,12(4):34-36. 被引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