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文化相对主义的“情怀”阐释——由厄尔·迈纳《比较诗学》引发的思考
被引量:
2
An Explanation of Miner's Culture Relativisist 'Passion'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迈纳的文化相对主义思想内涵丰富 ,但作为一种情怀 ,它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平等意识 ,二是宽容、兼收并蓄的胸怀。我们有必要在认识到其局限性的前提下 ,把握它的方法论意义。
作者
温朝霞
机构地区
暨南大学
出处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2004年第6期70-73,共4页
Nanjing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关键词
文化相对主义
情怀
方法论
分类号
G02 [文化科学]
I0-03 [文学—文学理论]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10
共引文献
63
同被引文献
12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10
1
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M].重庆出版社,1993年.第327、328页.
被引量:38
2
厄尔·迈纳 王宇根译.《比较诗学》[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被引量:14
3
李亚萍.《寻找灯塔:相对的效用——论文化相对主义在(比较诗学)中的运用》[A].饶竼子主编.《比较文艺学论集》[C].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第161页.
被引量:1
4
杜威·佛克马.《再看文化相对主义 比较文学和跨文化关系·古代欧洲及近远东文化相互作用十二例》[A].转引自保罗·柯奈阿 乐黛云主编.《相对主义的挑战和理解“他者”》《文化传递与文学形象》[C].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4页.
被引量:1
5
FN麦吉尔.《世界哲学宝库》[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版.第136页.
被引量:1
6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M].商务印书馆,1966年版.第27页.
被引量:5
7
博厄斯.《人类学与现代生活》[M].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26页、第26页、第148页.
被引量:2
8
露丝 本尼迪克.《文化模式》[M].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36页.
被引量:2
9
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M].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27页.
被引量:2
10
露丝·本尼迪克.《文化模式》[M].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36页.
被引量:9
共引文献
63
1
黄伟.
跨文化诗学之桥:厄尔·迈纳的“普世诗学”[J]
.求索,2004(10):209-212.
2
张静静.
论阿多诺作品的形式特征[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5):104-108.
3
王依宁.
当代文学批评方法的特征[J]
.求索,2004(11):193-194.
被引量:1
4
余虹.
个体启蒙与艺术自主──法兰克福学派的艺术之思[J]
.外国文学研究,2000,22(2):1-9.
被引量:1
5
汤一介.
文化交流与人类文明进步[J]
.中国文化研究,2002(3):6-14.
被引量:9
6
周宪.
从一元到多元[J]
.文艺理论研究,2002(2):19-24.
被引量:15
7
徐新建.
比较诗学:谁是“中介者”?[J]
.中国比较文学,2001(4):15-29.
被引量:9
8
刘森林.
社会世界:马克思主义矛盾辩证法的新视界[J]
.哲学动态,2001(6):2-5.
被引量:1
9
周小仪,童庆生.
比较文学研究在中国的发展及其意识形态功能[J]
.外国文学评论,2001(4):109-118.
被引量:2
10
张文勋.
“自我”的“超越性”——以萨特解读老庄[J]
.中国文化研究,2005(2):134-141.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12
1
乐黛云.
文化相对主义与“和而不同”原则[J]
.中国比较文学,1996(1):22-28.
被引量:14
2
乐黛云.
文化相对主义与跨文化文学研究[J]
.文学评论,1997(4):61-71.
被引量:32
3
李衍柱.
巴赫金对话理论的现代意义[J]
.文史哲,2001(2):51-56.
被引量:66
4
程爱民,徐劲,柯可,唐晓忠.
关于我国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J]
.外语研究,2002,19(1):14-18.
被引量:266
5
郁龙余,刘朝华.
比较诗学的名与实[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2(1):108-113.
被引量:2
6
曹顺庆.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J]
.中国比较文学,2001(3):1-17.
被引量:49
7
李凤亮.
论民俗风情在文艺作品中的多重价值显现[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2(4):134-138.
被引量:3
8
滕志朋,邓乔彬,邓双霜(校对),荣远伟(校对),黄饶黎(校对).
跨文化比较研究中的相对主义——兼论厄尔·迈纳《比较诗学》[J]
.广西社会科学,2006(11):137-139.
被引量:1
9
何萍.
文化相对主义:历史演变及内涵[J]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21(6):6-8.
被引量:12
10
宋剑华,刘冬梅.
叙事视点-注意点与性别——厄尔·迈纳《比较诗学》叙事文本细读借鉴[J]
.中国文学研究,2008(4):75-81.
被引量:3
引证文献
2
1
朱荣华.
试析文化相对主义视角下的女性及族裔文学教学——以美国文学教学为研究个案[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1(2):137-139.
2
谭昶,饶芃子.
从西方中心主义到文化相对主义:厄尔·迈纳文学观要义[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4(2):140-143.
1
温朝霞,童彩华.
关于厄尔·迈纳文化相对主义的“情怀”思考[J]
.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2004(3):55-57.
2
何明星.
论《比较诗学》的创新精神[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4,15(2):90-93.
3
张仁香.
文类、惯例、比较——厄尔·迈纳《比较诗学》的诗学体系建构[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3(3):121-125.
被引量:1
4
陈涵平.
历史的探寻与美学的沉思——读饶芃子教授的《比较诗学》[J]
.学术研究,2002(7):135-137.
5
李若岚.
有容乃大——评饶芃子的《比较诗学》[J]
.中国比较文学,2002(1):147-150.
6
吴格非.
赛义德、文化政治与批评理论——伊格尔顿访谈[J]
.国外理论动态,2007(8):48-53.
被引量:16
7
梁凤莲.
评饶芃子教授新论著《比较诗学》[J]
.广东社会科学,2002(5):154-156.
8
黄汉平.
比较文学的创新与超越——饶芃 子教授的《比较诗学》及其他[J]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4(4):81-83.
被引量:1
9
周静.
超越文学的自主性——论厄尔·迈纳《比较诗学》研究方法的局限[J]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8(2):83-84.
10
王瑛,丁红星.
厄尔·迈纳《比较诗学》的学理启示[J]
.当代文坛,2009(6):54-56.
南京社会科学
2004年 第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