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什么是雕塑?
出处
《美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80-81,共2页
Art Research
同被引文献72
-
1陈培一.写意雕塑批评系列之三 写意雕塑论[J].雕塑,2008(3):40-41. 被引量:2
-
2皮道坚.共在、共享与雕塑艺术的当代性[J].雕塑,2003(1):4-6. 被引量:4
-
3吴为山.写意雕塑论(节录)[J].东方艺术,2002(7):4-21. 被引量:1
-
4吴为山.中国雕塑中的写意精神[J].文明,2007(1):144-144. 被引量:3
-
5叶朗.说意境[J].文艺研究,1998(1):16-21. 被引量:164
-
6刘开渠.对雕塑创作的几点意见[J].文艺研究,1980(4):25-29. 被引量:2
-
7李玉兰.我们也应有一个《纪念碑宣传法令》[J].文艺研究,1980(4):30-35. 被引量:1
-
8袁广.以表象的方式[J].中国油画,2010(4):1-6. 被引量:1
-
9潘锡柔.在批评声中前进的中国城市雕塑[J].美术,1994(10):12-13. 被引量:1
-
10王镛.中国艺术的写意精神[J].中华书画家,2014,0(1):112-117. 被引量:8
引证文献15
-
1吴为山.我看中国雕塑艺术的风格特质[J].文艺研究,2005(6):122-126. 被引量:18
-
2聂危谷.吴为山雕塑理论及其文化战略意义[J].民族艺术,2006(2):103-107.
-
3范华美.简论油画写生中的写意[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6):557-560.
-
4刘雪凯.我国古代体育雕塑写意性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2(12):122-125. 被引量:2
-
5吴寿鹤.体育雕塑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5(5):199-202. 被引量:3
-
6陈文水.“意”以载道--熊秉明与吴为山的雕塑艺术赏析[J].文艺生活(下旬刊),2015,0(6):14-17.
-
7朱剑.中国现代写意性雕塑发展脉络初探[J].美术,2018(6):104-108. 被引量:3
-
8方弘毅.吴为山写意雕塑的诗性机制[J].阅江学刊,2019,11(5):115-119.
-
9陈萌萌.重塑雕塑——中国当代雕塑转型期的多样性探索[J].艺术品,2021(3):66-69.
-
10李庚坤.历史传承与时代重塑——中国纪念碑雕塑40年发展历程回眸[J].美术,2021(9):6-11.
二级引证文献26
-
1吴新,李鹏克,吴东升.中国书法与佛教造像的共通性[J].作家,2012(4):251-252.
-
2袁炯.中国佛教雕刻艺术的“天人合一”精神——普渡众生的大自在境界[J].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2010(9):65-67.
-
3聂危谷.吴为山雕塑理论及其文化战略意义[J].民族艺术,2006(2):103-107.
-
4司开国,葛晓云.宋代罗汉图像的世俗化倾向[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3(3):108-113. 被引量:4
-
5袁炯.浅谈中国古代陵墓雕刻艺术的天人合一精神[J].丝绸之路,2011(2):66-68. 被引量:2
-
6尚莲霞.中国民间雕塑的风格特质研究--以惠山泥人为例[J].民族艺术,2011(2):89-92. 被引量:3
-
7朱小序.传统雕塑色彩介入当代雕塑创作活动的影响[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4(8):4-4. 被引量:2
-
8王婧.宋塑禅境哲思与艺境审美[J].河南社会科学,2014,22(9):64-69. 被引量:2
-
9万吉欣.从“翼人”形象的式微看中国古代雕塑遗产的保护与传承[J].雕塑,2014(5):52-53.
-
10晋甜.长治法兴寺圆觉殿彩塑艺术风格探微[J].美术,2017(5):140-141.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