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54-155,共2页
Literature & Art Studies
同被引文献24
-
1钱中文.曲折与巨变——百年文学理论回顾[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99(6):44-59. 被引量:8
-
2高力克.五四启蒙的困境:在历史与价值之间[J].浙江学刊,1999(2):5-12. 被引量:23
-
3陈方竞,刘中树.对五四新文学发生及源流的再认识[J].文艺研究,1999(2):59-68. 被引量:7
-
4李欧梵.当代中国文化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J].文学评论,1999(5):129-139. 被引量:71
-
5耿传明.“现代性”的文学诉求——中国现代文学的文化特性考察[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4(5):12-18. 被引量:9
-
6李新宇.鲁迅启蒙之路再思考(上)[J].鲁迅研究月刊,2004(9):10-20. 被引量:6
-
7雷达.第三次高潮──90年代长篇小说述要[J].小说评论,2001(3):4-11. 被引量:27
-
8袁进.重新审视新文学的起源——试论近代西方传教士对中国文学的影响[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0(5):2-4. 被引量:4
-
9吴福辉.“五四”白话之前的多元准备[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6(1):1-12. 被引量:17
-
10庄锡华.五四新文学的文化渊源与学理反思[J].文学评论,2006(2):93-99. 被引量:4
-
1周思.浅析女性主义在儿童文学作品中的渗透[J].青年文学家,2013,0(3X):22-22.
-
2旷新年.从文学史出发,重新理解《讲话》[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7(4):8-14. 被引量:8
-
3高传华,许海丽.周氏兄弟的担当和逃离——从隐逸看鲁迅与周作人的人生和创作道路[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3):83-88. 被引量:1
-
4李春燕.东北沦陷时期文学与“五·四”新文学之比较[J].社会科学战线,1999(6):171-178. 被引量:2
-
5周小兰.《狂人日记》中的“人”的审视[J].青年文学家,2012,0(13):8-8.
-
6吕周聚.哈佛大学访学感言[J].当代小说,2010(7):76-77.
-
7胡力舟.冲决黑暗的尝试——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形成与明治时期日本之关系[J].东南传播,2008(2):94-96.
-
8李沛,陶魏青.关于中日两国诗歌起源阶段爱情诗的比较研究[J].科技信息,2010(35).
-
9贺孝恩.论艾青对中国新诗现代化进程的贡献[J].山花(下半月),2012(2):117-118.
-
10杨超群.孤独使风景更加辽阔——读起伦诗集《沿途的风景》[J].文学界(原创版),2013,0(8X):38-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