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文艺理论与批评》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8-14,共7页
Theory and Criticism of Literature and Art
同被引文献97
-
1孙晓忠.改造说书人——1944年延安乡村文化的当代意义[J].文学评论,2008(3):174-181. 被引量:27
-
2王晓明,杨庆祥.历史视野中的“重写文学史”[J].南方文坛,2009(3):79-87. 被引量:32
-
3民间的意义[J].文艺争鸣,1999(2):14-27. 被引量:33
-
4包干夫.继续深入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J].文史哲,1962(2):3-4. 被引量:1
-
5汤学智.建国以来有关文艺与政治关系问题的讨论概况(上)[J].文艺理论研究,1980(3):62-71. 被引量:2
-
6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辞[J].文艺研究,1979(4):3-6. 被引量:88
-
7辛梧.在文艺领域对资产阶级专政的战斗纲领——学习《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5(2):85-89. 被引量:1
-
8孙昌熙,韓長經.继續“进行文艺問題上的两条战线斗爭”[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2(S6):1-10. 被引量:1
-
9王任重.重读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J].文学评论,1960(3):1-3. 被引量:3
-
10刘振瀛,卞立强,庞春兰,潘金声.毛泽东文艺思想在日本[J].文学评论,1960(3):99-110. 被引量:9
引证文献8
-
1张宏.重走现实主义道路——论路遥的文学意义[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7(6):40-46. 被引量:5
-
2令狐兆鹏.谁的民间——从《锻炼锻炼》看赵树理小说的立场[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4):51-54.
-
3唐伟.“阶级论”与“人性论”的文学史构建——以唐弢《现代文学史》和陈思和《当代文学史教程》为例[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2(4):17-23.
-
4程光炜.当代文学六十年[J].文艺争鸣,2015(2):6-13. 被引量:3
-
5肖文明.文艺与政治——现代性视野下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再阐释[J].开放时代,2022(2):117-133. 被引量:5
-
6李惠,高锐.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研究述评[J].社会科学论坛,2022(6):192-205. 被引量:1
-
7肖文明.文艺与政治--现代性视野下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再阐释[J].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史),2022(6):24-38.
-
8李静.延安文艺:文学史叙述中的不完整形象——以几部史著为例[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4(5):89-94.
二级引证文献14
-
1惠雁冰,任霄.柳青和他的《创业史》[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0(6):92-96.
-
2王再兴.“十七年文学”研究的历史化与解殖民[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8(4):15-22.
-
3孙小竹.被遮蔽的光芒——路遥及其作品对于当下的意义[J].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2016,16(10):105-108.
-
4王焕阁.“城乡交叉地带”下的流动性与反思——以小说《人生》为例[J].长治学院学报,2017,34(1):41-44. 被引量:1
-
5王焕阁.“城乡交叉地带”下的流动性与反思--以小说《人生》为例[J].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2017,0(2):60-62.
-
6胡晶晶.文化产业人才培训的逻辑演进与高质量转型发展[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46(4):107-112. 被引量:1
-
7周春雨,李杨.中国电视剧女性主义叙事批评探析[J].东南传播,2021(11):133-135. 被引量:1
-
8赵黎波.“历史化”:“重返八十年代”学术思潮的“关键词”[J].当代文坛,2022(1):32-41.
-
9傅逸尘.“失踪者”:文学史的遗漏与文学场的角力——“写真实”语境里的李存葆和《高山下的花环》[J].小说评论,2023(1):43-61. 被引量:1
-
10常宴会,王傲蕾.娱乐与教化——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文艺功能定位的演进[J].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2023(1):31-39.
-
1高传华,许海丽.周氏兄弟的担当和逃离——从隐逸看鲁迅与周作人的人生和创作道路[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3):83-88. 被引量:1
-
2李春燕.东北沦陷时期文学与“五·四”新文学之比较[J].社会科学战线,1999(6):171-178. 被引量:2
-
3周小兰.《狂人日记》中的“人”的审视[J].青年文学家,2012,0(13):8-8.
-
4吕周聚.哈佛大学访学感言[J].当代小说,2010(7):76-77.
-
5贺孝恩.论艾青对中国新诗现代化进程的贡献[J].山花(下半月),2012(2):117-118.
-
6卷首语[J].中外诗歌研究,2010(1).
-
7宋慧娟.论现实环境对诗歌编选的影响——以《中国新诗选(1919—1949)》为例[J].名作欣赏(评论版)(中旬),2016(4):112-114.
-
8李雅妮.张爱玲小说女性主义色彩摭论[J].飞天,2009(20):6-8.
-
9马永安.现代文人批评的底色——评耿宝强《中国现代文人的唱和与辩驳》[J].书屋,2015,0(4):75-76.
-
10徐建,付成波.小说理论在新文学革命前的新旧调和性[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0(4):82-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