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03年第6期69-73,共5页
Journal of Tianjin Academy of Educational Science
同被引文献48
-
1何晶,白旭.本溪市区初中生家庭亲子关系现状调查与分析[J].辽宁科技学院学报,2006,8(4):84-86. 被引量:1
-
2曾凡林,季玉华,鲁容芳.寄养孤残儿童的特殊教育状况调查[J].中国特殊教育,2002(4):66-69. 被引量:6
-
3唐利平,风笑天.青少年亲子关系研究现状与评价[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2,16(2):24-26. 被引量:11
-
4吴舸.劳教男性青少年童年亲子关系的对照研究[J].应用心理学,1990(3):51-55. 被引量:2
-
5吴念阳,张东昀.青少年亲子关系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心理科学,2004,27(4):812-816. 被引量:88
-
6朱俊卿.农村亲子关系模式及特点研究[J].心理科学,2004,27(5):1212-1213. 被引量:21
-
7李丹.浅谈新形势下的亲子关系[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2(2):77-78. 被引量:4
-
8王婷,刘爱伦.中学生和家长的期望差异及其亲子关系的调查[J].教育探索,2005(1):98-100. 被引量:30
-
9卢林,施琪嘉,何汉武,徐松菊,陈吉安.武汉市4~16岁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发生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5,9(20):114-116. 被引量:17
-
10陈欣银,李伯黍,李正云.中国儿童的亲子关系、社会行为及同伴接受性的研究[J].心理学报,1995,27(3):329-336. 被引量:92
二级引证文献19
-
1石燕.我国独生子女研究综述[J].中国青年研究,2008(8):7-12. 被引量:4
-
2陈国华.城市流动家庭中的亲子关系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人口与发展,2011,17(1):81-85. 被引量:12
-
3刘璐.农村初中生亲子关系的调查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0(11):104-111. 被引量:2
-
4宋健,黄菲.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与其父母的代际互动--与非独生子女的比较研究[J].人口研究,2011,35(3):3-16. 被引量:52
-
5许传新,陈国华,王杰.亲子关系:“流动”与“留守”子女的比较[J].中国青年研究,2011(7):64-68. 被引量:8
-
6肖富群.农村青年独生子女的就业特征——基于江苏、四川两省的调查数据[J].中国青年研究,2011(12):58-64. 被引量:7
-
7王长燕,周旗.普通民众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特征研究——以汶川地震勉县灾区为例[J].地震研究,2011,34(4):538-546. 被引量:2
-
8李国珍.已婚农民工婚姻生活满意度研究[J].兰州学刊,2012(11):163-168. 被引量:3
-
9张菡,刘春霞,高彦梅.北京市流动家庭亲子关系调查研究——以北京市大兴区狼垡中学为例[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6):99-101. 被引量:2
-
10原新,穆滢潭.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居住方式差异分析——基于logistic差异分解模型[J].人口研究,2014,38(4):27-36. 被引量:12
-
1刘思明.如何让皮格马利翁效应更有效[J].班主任之友(中学版)(上半月),2009(10):40-42.
-
2Harry D.Kitson,陈选善.职业指导的趋势[J].教育与职业,1930(3):5-21. 被引量:8
-
3张庆胜,朱喜霞.以物理课为载体培养高职生科学素养的研究与实践[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08(11):12-14.
-
4彭霞光.盲校/盲聋哑学校教师随班就读的态度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1999(2):26-30. 被引量:19
-
5家长必读:教育孩子的六种错误态度[J].知识文库,2015,0(10):33-33.
-
6松文.“高帽”,尽管戴给你儿子[J].健康生活,1994,0(3):66-66.
-
7徐朔,吴霏.职业能力及其培养的有效途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2,33(10):36-39. 被引量:53
-
8杜晓新,孙喜斌,黄昭鸣.学前听障与健听儿童五项认知能力比较研究[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10(6):22-24. 被引量:3
-
9刘东刚.特殊教育中的动态评估[J].中国特殊教育,1998(1):32-36. 被引量:3
-
10倪有鹏.动画在高职学校电磁波教学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5(13):188-1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