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汉魏两晋哀辞探析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我国古代文学有浓厚的生命意识和感伤传统,对生命的消逝十分重视。潘岳、元稹、苏轼、袁枚、陈师曾等历代文人创作了大量的悼亡诗词,显现对逝者的深切悼念和对生命的礼赞,情文并至,哀感顽艳。在韵文和散文作品中,也孕育了诔文、祭文、哀辞、吊文等哀祭文类,共同促进了古代哀祭文学的发达。其中哀辞的产生与繁荣主要在汉晋时期,本文即对此时的哀辞进行剖析,借此窥见哀祭文学发展之一斑。
作者
赵厚均
机构地区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出处
《文学评论丛刊》
CSSCI
2012年第1期91-97,共7页
基金
上海市重点学科建设资助项目(项目编号:B404)成果
关键词
汉魏
金鹿哀辞
汝阳王
子侯
文体明辨序说
吊文
哀祭
散文作品
三良殉秦
文章流别论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41
参考文献
10
共引文献
59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10
1
赵厚均.
汉魏两晋诔文述论[J]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8(3):81-93.
被引量:2
2
赵厚均.
汉魏两晋南北朝吊文论析[J]
.殷都学刊,2010,31(1):43-47.
被引量:2
3
钟嘉芳.
哀辞始祖考[J]
.语文学刊(基础教育版),2006(4):130-131.
被引量:1
4
赵俊玲.
关于《文心雕龙》“哀”体的几个问题[J]
.兰州学刊,2006(3):63-64.
被引量:1
5
黄金明.
论哀辞的产生[J]
.内蒙古社会科学,2002,23(5):57-59.
被引量:1
6
王人恩.
哀辞初探[J]
.甘肃社会科学,1993(3):78-81.
被引量:3
7
(南朝梁)刘勰著..文心雕龙义证 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558.
8
(南朝·梁)刘勰 著,周振甫 注.文心雕龙注释[M].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
被引量:6
9
(明)徐师曾著,于北山,罗根泽.文体明辨序说[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被引量:7
10
(南朝梁)刘勰著,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被引量:47
二级参考文献
41
1
赵厚均.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所收诔文补遗[J]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5(4):72-75.
被引量:3
2
刘向.列女传[M].《四部丛刊正编》,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79.
被引量:2
3
吴树平.东观汉记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
被引量:17
4
佚名.逸周书[M].乾隆五十一年卢文弨抱经堂刻本.
被引量:1
5
纪晓岚.纪晓岚评文心雕龙[M].扬州: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97:113.
被引量:2
6
毕沅,王先谦.释名疏证补[M].北京:中华书局,2008.
被引量:8
7
高步瀛.魏晋文举要[M].北京:中华书局,1989:125.
被引量:4
8
殷孟伦.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题辞[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0:124.
被引量:1
9
江藩.江藩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102-103.
被引量:3
10
《礼记·檀弓上》“鲁庄公诔县贲父”事孔颖达疏引郑玄.
被引量:1
共引文献
59
1
蔡彦峰.
从“巧构”到“自然”——玄学与魏晋六朝诗歌的语言转向和发展[J]
.文学评论丛刊,2013(1):70-77.
被引量:1
2
单小曦.
复合符号文学文本及其存在层次[J]
.文艺理论研究,2014(4):92-103.
被引量:7
3
任竞泽.
曹雪芹的文体学思想——兼及脂评本《红楼梦》的文体文献学价值[J]
.文艺理论研究,2014(4):136-145.
被引量:4
4
谢敏.
唐宋吊文的文体形态和文学性[J]
.文艺评论,2013(8):30-34.
5
谢敏玉.
唐宋哀辞的文体形态和文学性[J]
.文艺评论,2014(8):113-117.
被引量:1
6
袁济喜,迟文颖.
风雅与玄思的天合——嵇康四言诗融汇问题新探[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4(3):273-284.
7
王辰雨.
潘岳哀辞艺术特征初探[J]
.文教资料,2017(15):1-3.
8
王诗吟.
《文心雕龙》的政教观[J]
.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17(11):62-63.
9
李小娟.
《文心雕龙》英译对比浅析——以《原道》之节选为例[J]
.才智,2013(34):266-267.
10
葉曄.
论明幛词的起源与演变[J]
.词学,2013(2):185-208.
被引量:4
1
史超.
吊文研究[J]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1(1):25-28.
被引量:1
2
王丹.
曹雪芹的哀祭文体观[J]
.红楼梦学刊,2009(1):271-285.
被引量:1
3
郭建勋.
楚骚与哀吊类韵文[J]
.云梦学刊,2002,23(2):5-9.
4
谢敏玉.
唐宋哀辞的文体形态和文学性[J]
.文艺评论,2014(8):113-117.
被引量:1
5
詹绪左.
评“吊”议“哀”剖“诔”[J]
.江淮论坛,1998(2):107-113.
被引量:2
6
李卫东.
“祭”“吊”明辨[J]
.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2012,12(1):109-110.
7
杨倩.
魏晋悼亡诗的时代特色——以潘岳、江淹为代表[J]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3(3):91-93.
被引量:1
8
金光.
哀祭文的文体特点及在骈文和古文中表现之异同[J]
.宜春学院学报,2006,28(3):71-75.
9
孙树林.
大江健三郎的想象力探源[J]
.外国文学动态,2000(4):4-8.
被引量:1
10
王人恩.
哀辞初探[J]
.甘肃社会科学,1993(3):78-81.
被引量:3
文学评论丛刊
2012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