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农村经济》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6-68,共3页
Rural Economy
同被引文献15
-
1李玉江,王煜琴.资源禀赋与区域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相关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人文地理,1999,14(4):73-76. 被引量:1
-
2徐育才.试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政府行为[J].经济地理,2005,25(1):56-59. 被引量:14
-
3王玉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问题与政策选择[J].乡镇经济,2005,21(1):20-23. 被引量:8
-
4彭荣胜.基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城市化进程实证——以河南省为例[J].经济地理,2007,27(1):122-125. 被引量:21
-
5卢东宁,王晨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2007(7):10-11. 被引量:6
-
6田敏.论产业结构软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J].农村经济,2007(8):95-96. 被引量:2
-
7刘斌,张兆刚,霍功.中国三农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257—259. 被引量:2
-
8侏道华农业经济学(第4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被引量:1
-
9罗建莱科学发展观与城镇化研究[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5. 被引量:1
-
10刘晓平,李敏.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成因及就业途径分析[J].青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9(5):75-76.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13
-
1陈庆福,刘贵平,吴海苗,朱艳丽.推进安徽新型城镇化的“五个着力点”[J].理论建设,2013,29(5):74-76. 被引量:2
-
2李治,安迪.促进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性思考[J].商情,2014(12):151-152.
-
3赵展.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0(19):51-51.
-
4王天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阻碍因素研究[J].社科纵横,2015,30(4):59-62. 被引量:2
-
5张晗.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新三农”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2015(5):120-122. 被引量:4
-
6刘晓英.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问题与对策[J].中国市场,2015(34):163-164. 被引量:1
-
7陈锋正,刘新平,刘向晖.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城镇化与粮食生产问题分析[J].农业经济,2015(10):15-17. 被引量:2
-
8吴萍.对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思考[J].山西农经,2016(11):29-30. 被引量:4
-
9刘红.城镇化背景下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途径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人力资源管理,2017(1):209-212. 被引量:2
-
10杨海平.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路与对策[J].工业经济论坛,2017,4(1):26-33. 被引量:1
-
1任秀琼.福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思考[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6(34):8-8.
-
2曾翔.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农村建设的关系[J].现代商业,2010(32):125-126.
-
3马兵,郭勇,庞皖华(图).快速城市化下城乡建设用地存在的问题探析[J].重庆国土资源,2010(1):21-25.
-
4陈艺琼.农户家庭劳动力资源多部门配置的增收效应分析[J].农村经济,2016(7):124-129. 被引量:8
-
5段均,杨俊.劳动力跨部门配置与居民收入差距——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28(8):53-64. 被引量:16
-
6黄金平.调整优化工业布局 实现可持续发展——90年代上海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连载之二)[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2(5):22-27. 被引量:2
-
7安华,张笑会.人力资本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J].中国就业,2007(3):44-46.
-
8陈士银.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几个问题[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2,22(2):49-54. 被引量:5
-
9钱开胜.资源县积极开展水果科技大培训活动[J].中国果业信息,2008,25(1):46-46.
-
10姜新.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的苏北工业发展[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6(3):81-85.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