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从后现代主义视角重构师生关系
被引量:
8
Reconstruc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t-modernism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在现代主义范式的桎梏下,师生关系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将严重阻碍教育改革初衷的实现。本文拟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超越师生关系中所存在的这些现代范式的藩篱,重构一种平等、对话、宽容、理解的新型师生关系。
作者
王莉莉
王小丽
机构地区
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系
黑龙江呼兰县第七中学
出处
《全球教育展望》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62-64,共3页
Global Education
关键词
后现代主义
师生关系
理性主义
研究性学习
平等意识
分类号
G635.6 [文化科学—教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7
参考文献
8
共引文献
126
同被引文献
34
引证文献
8
二级引证文献
16
参考文献
8
1
[美]大卫·格里芬.后现代科学-科学魅力的再现.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英文版序言.
被引量:1
2
[美]凯尔特·贝斯特.后现代理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27.
被引量:1
3
[美]利奥塔.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4.
被引量:1
4
孙喜亭.
也谈教学中的师生关系[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20(10):37-38.
被引量:57
5
小威廉姆 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232.
被引量:11
6
朱家存.
宽容:主体性教育的又一目标[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01(3):17-19.
被引量:35
7
刘惊铎.
交往之教育价值的理论解读与中国教育改革的重新定位[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20(10):2-3.
被引量:34
8
金生鈜著..理解与教育 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180.
二级参考文献
7
1
任平.
走向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J]
.中国社会科学,1999(1):53-69.
被引量:93
2
保罗.利科,费杰.
宽容的销蚀和不宽容的抵制[J]
.第欧根尼,1999(1):107-117.
被引量:22
3
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M].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1992.326.
被引量:3
4
房龙.宽容[M].三联书店,1985.140-143.
被引量:1
5
波普尔.通过知识获得解放[M].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6.192.
被引量:2
6
罗素.走向幸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85,87.
被引量:1
7
吉兰.瓦特洛.
人权与宽容的命运[J]
.第欧根尼,1998(1):92-107.
被引量:21
共引文献
126
1
胡立华,陈小娇.
中国当代文学教学中新型师生关系的建构[J]
.发展,2009(1):133-134.
2
张海明.
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主体性教育[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2(2):85-90.
被引量:2
3
李树斌.
“宽容”是一种无声教育[J]
.成功,2013(8):218-219.
4
李瑜.
我国师生关系10年研究述评[J]
.体育学刊,2004,11(6):90-93.
被引量:14
5
张家军.
论教育宽容[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4):24-28.
被引量:6
6
杨四耕,林存华.
走向“宽容教育”[J]
.思想.理论.教育,2004(11):9-13.
被引量:4
7
倪心刚,颜丙峰.
社会范式的转型与教师角色的转换[J]
.教育探索,2004(12):58-59.
被引量:1
8
凤军.
教育人类学与新型师生关系的建构[J]
.成人教育,2005,25(2):32-33.
被引量:2
9
刘静.
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师生关系研究述评[J]
.现代教育论丛,2003(3):9-15.
被引量:20
10
张薇.
学校体育学“双主体”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2,21(3):40-43.
被引量:3
同被引文献
34
1
谢广山.
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教育目的观的解构及其启示[J]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2):9-12.
被引量:2
2
易连云,陈时见.
挑战理性——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教育目的的诘难[J]
.比较教育研究,1999(1):7-10.
被引量:15
3
刘丽萍.
班主任在创新教育中的角色[J]
.函授教育(继续教育研究),2002,0(5):100-101.
被引量:10
4
王丽.
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特点及其对建构师生互动关系的启示[J]
.当代教育科学,2005(5):24-25.
被引量:4
5
麦金太尔(美) 奥黑尔(美).教师角色[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被引量:1
6
伍棠棣.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被引量:16
7
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海南出版社,2003年7月第2版.
被引量:1
8
熊生贵,刘从华,姚红.《新课程:生命课堂的诞生》.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被引量:2
9
大卫·格里芬.后现代科学:科学魅力的再现[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被引量:1
10
浅沼茂.后现代与课程[M]东京:米库尼出版,1995.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8
1
何梅,黄朝霞.
简述后现代主义对教师的要求[J]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4):81-83.
被引量:6
2
李国强,周月朗.
关于教师权威功能的主要理论取向之审视[J]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4,21(5):129-132.
被引量:5
3
金红珍.
体育教学中师生关系的辨析[J]
.体育世界,2009(6):71-73.
被引量:2
4
过林吉.
“仁”在高职院班级管理中的用法探究[J]
.文教资料,2010(8):238-239.
5
李海旺,凌文杰.
构建高校体育专业术课教学中的新型师生关系[J]
.科技资讯,2012,10(11):192-192.
6
王水泓.
论大学体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J]
.科技信息,2012(32):341-342.
7
龙成萍,刘昊.
后现代主义视角下校本课程开发困境的原因分析[J]
.学周刊(下旬),2013(2):10-11.
被引量:1
8
程达军.
论高职院校班主任工作的阶段性特征[J]
.成人教育,2004,24(6):57-58.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
16
1
李燕领.
论体育教学双主体的有效互动[J]
.中州体育(少林与太极),2013(1):37-40.
被引量:1
2
李姣姣.
解放教育学与教师权威的冲突与融合[J]
.教育发展研究,2007,27(05A):81-83.
被引量:3
3
晋军刚,黄宇.
后现代视角下多尔的4R课程理论[J]
.现代企业教育,2007(08X):146-147.
被引量:10
4
董玲玲.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教育的启示[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8,28(1):83-85.
被引量:4
5
钱明智.
后现代视角下的大学英语教学[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28(4):142-143.
6
周成杰,秦立银.
“权威”概念的教育学认知及其价值意义[J]
.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17(2):39-41.
7
周成杰,秦立银.
“权威”概念的教育学认知及其价值意义[J]
.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8,26(3):18-21.
被引量:2
8
吴云龙.
教师角色的后现代重构[J]
.南昌高专学报,2009,24(4):89-90.
被引量:1
9
单好民.
高职院校班主任工作的几点体会[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0,23(3):45-46.
被引量:1
10
吴琼.
后现代视角下的五年制英语教学[J]
.科教文汇,2012(34):118-119.
1
郑再升.
后现代主义视角下对教育本质的思考[J]
.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3(5):108-109.
2
王莉莉.
从后现代主义视角重构师生关系[J]
.教育导刊(上半月),2003(5):44-45.
被引量:3
3
王利,张景生,高国元,徐恩芹.
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建构[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1(9):17-19.
4
李复新,刘仰福.
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青少年“三观”教育[J]
.法制与社会(旬刊),2010(5):220-221.
5
胡守敏,刘明明.
后现代主义视角下的教学研究范式构建展望[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理论)(中旬),2010,0(6):48-49.
6
李静.
后现代主义视角下新型师生关系浅析[J]
.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7(4):28-29.
被引量:5
7
于杨,张贵新.
后现代主义与比较教育研究[J]
.外国教育研究,2006,33(9):15-20.
被引量:12
8
胡守敏.
生态课堂建设的哲学基础:一种后现代主义的视角[J]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09,19(3):60-62.
被引量:5
9
史林.
成为优质自己:生命教育的价值期望[J]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学报,2008,2(2):71-73.
10
陈晓云.
后现代课程观与我国课程实践[J]
.安康学院学报,2007,19(1):103-105.
被引量:3
全球教育展望
2003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