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赋新转换法”——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方法新说
出处
《探索》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71-72,共2页
Probe
-
1郭建宁.毛泽东的文化观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几个问题[J].河北学刊,2003,23(5):74-79. 被引量:12
-
2陈少雷.古今中西论争:中国近代以来的三次文化思潮及其启示[J].探求,2015(2):100-107. 被引量:2
-
3王淑贞,欧阳询.中国传统文化继承方法刍议——以批判继承法与抽象继承法为视角[J].怀化学院学报,2011,30(12):35-37. 被引量:2
-
4陈卫平.当代中国继承发展传统文化的若干问题[J].浙江社会科学,2003(5):140-146. 被引量:4
-
5李贵仓.“抽象继承”与“批判继承”的关系——兼论中国文化现代化[J].泰山学院学报,2009,31(2):56-59.
-
6张志丽.中英文商标名称的构成方法及翻译原则[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1):98-100. 被引量:3
-
7张磊.让“影像点评”出彩三法[J].新闻前哨,2006(10):80-80.
-
8范曾.我的文化强国之梦[J].文学与文化,2014(1):4-7.
-
9柴文华.“两创”方式的历史维度[J].知与行,2017(1):18-22. 被引量:2
-
10汪文珍.负载文化语言翻译方法探讨[J].铜陵学院学报,2003,2(4):81-83.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