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故都的秋》的三重审美意蕴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故都的秋》语言清新,富有音韵美,郁达夫通过选取细小而平常的景物渲染了故都的秋味。文章在语言文字背后,不仅蕴含着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眷恋,更寄托了他的家国情怀。通过语言音韵之美、意象叠加之美、结构对比之美三重审美意蕴的角度解读《故都的秋》,能引导学生品味故都的秋的韵味,探析文章的情感内涵。
作者
缪雨天
机构地区
江苏师范大学
出处
《最小说》
2023年第1期80-83,共4页
基金
江苏师范大学2021年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2021XKT1153)。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故都的秋》
语言
意象
结构
分类号
I20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
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5
同被引文献
0
引证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参考文献
5
1
郁达夫著,丁言昭编..郁达夫日记[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355.
2
陈鲁峰.
走进言语的生命深处——《故都的秋》文本细读[J]
.语文建设,2016(11):52-54.
被引量:3
3
郁达夫著,亦祺选编..郁达夫散文[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394.
4
余岱宗.
论《故都的秋》的审美趣味[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25-27.
被引量:4
5
曾华鹏,范伯群著..郁达夫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285.
二级参考文献
1
1
钱理群.
品一品“故都”的“秋味”[J]
.语文学习,1994,0(7):14-16.
被引量:6
共引文献
5
1
鹿华.
《故都的秋》:看他寻美的滋味[J]
.课外语文(下),2014,0(8):179-179.
2
张传刚,沈晓昕.
“青了”,还是“晴了”?——郁达夫《故都的秋》文本改动探究[J]
.语文教学与研究,2019,0(21):36-41.
3
习欣月.
生态美学视域下的散文审美教育——以《故都的秋》为例[J]
.语文教学与研究,2021(8):80-82.
被引量:3
4
朱嘉鼎.
品文本之深意,解“故都的秋味”--《故都的秋》一文中“秋味”赏读[J]
.极目,2021(5):86-90.
5
曾清婷,王育育.
文本细读在初中散文教学中的应用——以《老王》为例[J]
.中学教学参考,2024(10):4-6.
1
叶赐天.
地方传统文化的现代舞台呈现——简析芗剧现代戏《李林》的舞台艺术创作特色文/叶赐天[漳州市歌仔戏(芗剧)传承保护中心,福建漳州[J]
.喜剧世界(中旬刊),2022(10):13-15.
2
谢莹莹.
解读童谣内涵 开发童谣游戏——以闽南童谣《老鼠仔钻壁洞》为例[J]
.教育,2021(36):75-76.
3
王晨.
庞德意象诗《在地铁站》的及物性理论研究[J]
.现代英语,2020(21):102-104.
4
陈正庄.
融入时代生活:让语文核心素养“落地生根”——以《故都的秋》教学为例[J]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8(2):25-27.
5
张从慧.
《故都的秋》中“陪衬”的三个功用[J]
.中学语文教学,2023(2):59-61.
6
黄媚.
深度学习视域下抒情散文专题阅读的路径--以《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审美专题阅读为例[J]
.中学语文,2023(4):81-83.
7
罗尚荣,党正.
解缙诗歌中的月意象分析[J]
.新余学院学报,2021,26(6):66-71.
8
王志成.
以文会意 以声传情--重读《短歌行》[J]
.语文教学与研究,2021(21):159-160.
9
申小艳,任明满.
依托古诗词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J]
.基础教育研究,2022(20):68-70.
10
马薇.
小学语文课堂古诗词深度教学研究[J]
.山西教育(教学版),2022(12):7-8.
被引量:1
最小说
2023年 第1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