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反流性食管炎是一种消化道功能障碍性疾病,是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引起食管出现炎症性反应的一种临床综合征。由于胃和十二指肠内容物长时间的反流,流入到食管,刺激食管黏膜产生炎性改变,临床检查发现,大多数患者内镜下表现为食管黏膜损伤,即食管炎性改变、糜烂或溃疡。本病可单独存在,也可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疾病同时并存,临床主要表现以口干、口苦、烧心、反酸、嗳气、灼热等为主,有的可出现恶心、呕吐、胸部疼痛等。我国居民发病率约为4%左右[1],少数患者可出现食管外症状,如哮喘、咽喉炎等[2]。近年来本病有上升趋势,多数患者病情反复发作,迁延难愈,更为严重的是,长期反流未得到及时治疗和控制,则有可能会导致食管狭窄甚至是食管癌等[3],并由食管癌引发多种难以控制的并发症,部分病人伴有睡眠障碍及焦虑等,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目前西医大多采用质子泵抑制剂和H2受体拮抗剂[4],以及黏膜保护剂等药物治疗。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使该病的一些症状得到控制,但患者的不良反应却十分常见,而且存在治疗时间较长,停药后容易复发等弊端,亦有部分病人对上述治疗缺乏敏感性。
出处
《中国中医药科技》
CAS
2022年第3期468-469,518,共3页
Chinese Journal of Traditional Med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