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清季“新政”之初枢府改书院为学堂的努力,在实际操作层面实为一套显隐交织的政令组合:一方面大张旗鼓地竭力推动各地立改书院为学堂,另一方面则低调默许各省办校士馆或保留个别书院,缓解书院停办对旧式读书人的巨大冲击,减轻其给地方政务运作带来的压力。各地主政者在具体办理时普遍注重安抚相当数量因书院改学堂而失去生计的“旧学寒儒”。但无论校士馆还是保留的书院,乃至停科举的善后举措,皆明显忽略在“培才”层面提升其因应时代需求的能力。全面落伍于时代的该社群持续掣肘新政学务的实际运作、困扰新旧教育转型进程。对上述面相的考察可从特定视角增进对清季“新政”的政务运作、尤其是“新教育”推行实况的理解,并有助于深入体察当时中下层旧式读书人的社会境遇,进而推进对那个“激变”时代的认识。
出处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20-129,共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