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如何创造中国新文学的民族形式?——回顾1940年代的民族形式论争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民族形式论争作为“抗战”以来文艺民族化思潮的主体,既是五四时期新旧中西之争的拓展,也是三十年代文艺大众化问题讨论的深化,不仅关乎中国文学的发展方向,也关乎对五四新文艺传统的正确评价。“抗战”爆发后,文学需要承担起动员大众、鼓舞大众的职责,因此,民族形式问题就成了深受关注的重大文艺问题。对于民族形式的强调,既是为了强化民族意识,也是基于战争期间广泛动员大众的需要。关于民族形式的论争,是在论辩双方都对创造民族形式的必要性予以肯定的前提下,围绕着向林冰的“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是民间形式”这一观点展开。本文反思了胡风所谓民族形式论争是“理论的悲剧”的观点,探讨了外来形式的移植与旧形式的利用这两个关乎中国新文艺发展的重大问题,分析了民族形式论争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指导意义,并以莫言为例,论及民族化小说的当代发展。
作者 龚刚
出处 《语言与文化论坛》 2017年第4期24-35,共12页 Forums of Language and Culture
  • 相关文献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