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以“共情”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亲和力的路径研究
被引量: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高校思政课亲和力是指思政课教师通过对各种教育要素的整合,使学生接受其教学形式、融入其教学过程、悦纳其授课内容,让学生产生亲近感和愉悦感的一种教育力量,是增强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的必然要求。本文从共情的情绪和认知两个层面,探讨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亲和力的路径,以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作者
孟晓蕾
机构地区
西安石油大学
出处
《大学(思政教研)》
2021年第3期142-143,共2页
University
关键词
高校思政课
共情
亲和力
分类号
G641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0
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31
同被引文献
39
引证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2
参考文献
4
1
曾茜,喻浩.
从习近平系列讲话发掘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育人元素[J]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3):24-26.
被引量:20
2
吕晓梅.
教师共情在高职思政课教学中运用[J]
.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13,29(1):44-46.
被引量:3
3
焦冉.
当代大学生对“四个自信”认知状况调查分析[J]
.西部学刊,2019,0(11):17-19.
被引量:1
4
简臻锐.
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的结构与结果探析——基于北京市9所高校大学生的实证调查[J]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0,39(5):75-80.
被引量:11
二级参考文献
10
1
柒文英.
共情:在教师与学生之间——一种教育新方法的实践探索[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9,8(2):126-128.
被引量:23
2
满丰,陈文斌.
论共情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融合[J]
.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2):157-159.
被引量:11
3
唐晓燕.
大学生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缺失与提升[J]
.湖南社会科学,2010(6):141-143.
被引量:24
4
王沛,胡发稳.
民族文化认同:内涵与结构[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40(1):101-107.
被引量:130
5
沈壮海,王绍霞.
全球化背景下青年学生的文化认同[J]
.思想理论教育,2014(3):15-21.
被引量:28
6
杨建义.
当代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还是常态[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15-20.
被引量:9
7
程为民,熊建生.
当代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状况分析——基于国内十余所高校700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16(4):68-71.
被引量:63
8
沈壮海,肖洋.
2016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分析[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108-113.
被引量:129
9
韦少雄.
“四个自信”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三维度考察[J]
.河池学院学报,2017,37(4):97-100.
被引量:4
10
闫丽莉,陈俊.
对不同社会群体传统文化认同的调查研究--基于18个省38个市的问卷调查[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2(3):7-15.
被引量:7
共引文献
31
1
景春晓.
党史学习教育和高校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及实践途径[J]
.理论观察,2023(6):62-65.
2
倪良明.
民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共情能力研究[J]
.学园,2014,0(30):35-36.
3
徐晓霞.
论共情对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意义[J]
.文教资料,2015(20):92-93.
被引量:1
4
白艳维.
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合[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21,23(2):72-75.
被引量:7
5
王小芳,李哲.
党史观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探赜[J]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1,37(6):1-3.
被引量:1
6
王佳伟,宋根娣,卢明媚.
应用型本科高校“细胞生物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
.安徽化工,2021,47(5):142-145.
被引量:4
7
龙春光,张健,周小杰,余小峰,卢先正.
“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思考[J]
.教育教学论坛,2021(37):161-164.
被引量:5
8
田敏.
高校基础日语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改革与实践——以四川外国语大学成都学院为例[J]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4(7):73-74.
9
白静,武囡囡.
论雷锋精神在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中的引领作用[J]
.辽宁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1(4):10-12.
10
耿瑞利.
“课堂-网络-实践”场域协同的课程思政模式--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为例[J]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22(2):79-81.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39
1
赵少华,刘格菁.
共情力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困境突围[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8):40-43.
被引量:5
2
彭程缘,杨晟宇.
教养方式与亲社会行为:以共情、自我效能为中介[J]
.心理月刊,2023(3):25-27.
被引量:3
3
李文,周韵,李长青.
师范院校大学生共情能力现状调查[J]
.心理月刊,2023(2):192-195.
被引量:3
4
王红卫.
新时代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亲和力的有效之道[J]
.理论观察,2020(11):147-150.
被引量:2
5
邓演平.
论人际交往中的尊重原则[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9(2):42-44.
被引量:2
6
杨扬,沈燎.
浅谈高校思政辅导员的沟通艺术[J]
.科教文汇,2008(24):11-11.
被引量:18
7
董发广,王晓琼,孟祥聚.
浅议辅导员的沟通艺术[J]
.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8(5):28-30.
被引量:9
8
杨智勇,熊椰.
高校辅导员的语言艺术[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0(4):167-170.
被引量:15
9
蒋易展,张静.
建立辅导员与学生有效沟通机制的实证研究——以北京邮电大学为例[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6):86-93.
被引量:17
10
王文娟,赵小刚.
新形势下辅导员工作中的沟通技巧浅析[J]
.学理论,2010(3):107-108.
被引量:4
引证文献
4
1
郑盼杰.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亲和力提升的路径探析[J]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23,33(3):142-145.
被引量:2
2
郎君立,陶林.
近五年高校思政课亲和力研究述评与展望[J]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10):88-92.
被引量:1
3
李高敏.
促进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有效沟通的策略研究[J]
.品位·经典,2023(14):115-118.
4
王亚青,王雪源,张佳,巴特琪琪克·巴特尔,许佩.
新时代大学生共情能力的价值、困囿与突破研究[J]
.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24(3):74-78.
二级引证文献
2
1
姜媛媛.
高校思政教育亲和力的提升路径探索[J]
.成才之路,2024(14):33-36.
2
梁明子.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提升策略探索——用亲和力点亮思政之光[J]
.世纪桥,2024(7):85-87.
1
张湖北,赵艳.
教师亲和力提升策略研究[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10):73-75.
被引量:1
2
牛涛(文/图),张震(文/图).
清华女生的陆战队之梦[J]
.解放军生活,2021(2):50-50.
3
于亮.
加强高校思政教育亲和力研究——评《高校思想教育的理论叙事》[J]
.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21(3).
被引量:2
4
杜武征.
新时代“课程思政”亲和力研究[J]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3(1):28-31.
被引量:3
5
李爱勇.
研学旅行课程校本化开发与实践研究——以郴州市六中“福城文化”研学课程为例[J]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20(12):50-51.
大学(思政教研)
2021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