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从“同情文学”到“阶级意识”的文学——1920年代革命文学情感模式的生成与嬗变 被引量:4

From “Sympathetic Literature” to “Class-Conscious” Literature:The Cre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Emotional Model of Revolutionary Literature in the 1920s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文学与"同情"在中国语境下联姻,始于近代。白话新文学诞生后,高度重视情感表达,"同情"也逐渐被视作文学的重要功用。进入1920年代,蓬勃发展的革命文学,更是普遍地诉求人性的情感共鸣,以唤起革命的"同情"之心为目标,乃至滥为俗套,被鲁迅讥为"同情文学"。国民革命之后,无产阶级文学登上历史舞台,对既有革命文学进行了猛烈批判,明确提出以"阶级意识"作为革命文学的核心内容。新革命文学的情感表达模式发生重要变化,人性的普遍性要素在其中被彻底解构,阶级意识取而代之。这一变化,在创造社的转变中有最鲜明的体现。而对两种革命文学模式都不满意的鲁迅,其实也受到这种转变的深刻影响,其革命文学观发生了耐人寻味的变化。
作者 张广海 Zhang Guanghai
机构地区 浙江大学中文系
出处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2-52,共11页 Zhejiang Academic Journal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左翼文学思潮与日本思想场域之关联研究”(16CZW059)阶段性成果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4

二级参考文献74

同被引文献26

引证文献4

二级引证文献3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