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海南疍家民俗旅游文化符号的构建与传播
被引量: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海南民俗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缺乏清晰系统的旅游文化符号,目前宣传力度仍不够,特别是疍家文化目前开发和利用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拟对海南疍家民俗旅游文化符号的构建与传播进行研究,以期为海南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作者
王昭旭
许浩丰
黄伟展
机构地区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出处
《改革与开放》
2017年第15期46-47,共2页
Reform & Openning
基金
2016年度海南省研究生创新科研课题项目(项目编号:Hys2016-94)
2016年海南热带海洋学院研究生创新项目(项目编号:RHDYC201613)
关键词
疍家
民俗旅游
文化符号
构建
传播
分类号
F592.7 [经济管理—旅游管理]
G127 [经济管理—产业经济]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3
参考文献
4
共引文献
22
同被引文献
33
引证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19
参考文献
4
1
娄丽芝.
符号经济与旅游符号的开发[J]
.求索,2008(10):36-37.
被引量:23
2
郑向春..民族旅游文化符号系统构建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7:
3
李宁..宗教符号的功能认知:旅游者与宗教信徒的不同视角[D].东北财经大学,2007:
4
高红旗..基于符号感知的婺源旅游形象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3:
二级参考文献
3
1
袁慧.
论语言符号的文化社会学意蕴——中国服装命名的文化性探讨[J]
.求索,2007(4):158-160.
被引量:5
2
[德]恩斯特·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被引量:2
3
ViacCannell. Staged authenticity : arrangements of social space in tourism settings. American journal ofsociology, 1973.
被引量:1
共引文献
22
1
武媚.
符号旅游视角下寻根旅游发展探析——以河南省为例[J]
.经济论坛,2010(7):129-131.
被引量:2
2
吕文艺,王峰,李庆雷,邹平.
旅游符号经济及其运行机理分析[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0,32(11):11-18.
被引量:17
3
何睿.
从旅游人类学角度看旅游业对少数民族文化变迁的影响[J]
.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26(2):3-4.
被引量:6
4
晏雄,刘文跃.
符号经济视阈下的文化产业发展探析——以云南楚雄苴却砚文化产业为例[J]
.学术探索,2012(5):89-93.
被引量:3
5
邓小艳,刘英.
符号化运作: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地创新发展的路径选择——以湖北武当山为例[J]
.经济地理,2012,32(9):156-160.
被引量:31
6
闫红霞.
遗产旅游符号化与遗产地的商业化研究[J]
.商业时代,2013(28):114-116.
被引量:2
7
向凌铁,夏洋,刘思汝.
挖掘文化符号 推动产业发展——以符号论分析张家界文化符号的建设和文化相关产业的发展[J]
.科技资讯,2014,12(5):171-172.
被引量:1
8
王娟,潘顺安.
旅游符号与“长寿之乡”地区旅游发展——以广西巴马为例[J]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26(2):86-90.
被引量:4
9
杨阿莉,高亚芳.
后现代语境下符号化旅游消费解读与审视[J]
.内蒙古社会科学,2015,36(1):106-110.
被引量:12
10
游红霞.
“非遗”生产性保护创业主体的认同性研究——以上海“非遗”保护实践为例[J]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1(3):7-11.
被引量:6
同被引文献
33
1
王宁.
试论旅游吸引物的三重属性[J]
.旅游学刊,1997,12(3):55-55.
被引量:21
2
董立功.
广东疍民婚俗初探[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S1):205-209.
被引量:5
3
谢彦君,彭丹.
旅游、旅游体验和符号——对相关研究的一个评述[J]
.旅游科学,2005,19(6):1-6.
被引量:129
4
卿志军,刘丽琼.
报纸与海南旅游文化传播互动的实证研究——以《海南日报》为例[J]
.新闻界,2006(6):30-32.
被引量:6
5
卿志军,刘丽琼.
旅游者媒介接触习惯对其认知目的地旅游文化的影响——以海南旅游文化传播为例[J]
.新闻界,2007(1):25-26.
被引量:4
6
卿志军,刘丽琼,郑岩.
海南旅游文化传播的困境与对策——大众传播视角的思考[J]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8(4):591-595.
被引量:6
7
马秋芳,孙根年.
基于符号学的秦俑馆名牌景点形成研究[J]
.旅游学刊,2009,24(8):66-70.
被引量:20
8
马冬梅,任玉凤.
蒙古包建筑:生活技术和文化符号[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5(B07):30-34.
被引量:1
9
彭兆荣.
“礼”之体与“仪”之用——中国与世界的仪式人类学对话[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0(6):5-9.
被引量:11
10
高婕.
民族关键符号在旅游场域中功能的异化--以民族服饰为例[J]
.广西民族研究,2014(1):157-164.
被引量:21
引证文献
4
1
毛晓东.
基于新媒体环境下海南旅游文化的传播研究[J]
.当代旅游,2019,0(5):62-62.
2
吴水田,雷汝霞.
西江流域疍民婚俗仪式文化及其旅游开发探讨[J]
.梧州学院学报,2018,28(5):1-6.
被引量:5
3
王子晴,薛建红.
基于网络文本分析的旅游目的地形象符号解读——以厦门鼓浪屿为例[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9,34(10):81-87.
被引量:14
4
张丽,宋河有.
民族建筑文化符号在旅游场域的利用实践反思--以内蒙古民族旅游地蒙古包为例[J]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学报,2022,27(1):30-35.
二级引证文献
19
1
俞飞,胡志杰.
顾客“故事讲述”与社会认知的交互——来自经济型酒店在线评论的证据[J]
.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24,36(3):131-142.
2
王东方.
政务微信对审计人员媒介形象塑造研究——以审计署微信公众号“审计青年”栏目为例[J]
.新媒体研究,2019,5(22):37-40.
3
林文凯,徐薇,万里.
明月山旅游目的地形象建构的差异性研究——基于明月山官网、去哪儿及马蜂窝的网络文本分析[J]
.江西科学,2020,38(1):117-123.
被引量:1
4
刘磊,柳旭东.
外国观众对中国电影在线评论的文本分析——基于IMDb网站的样本调查[J]
.当代电影,2020(3):144-149.
被引量:4
5
彭皎娣.
湘西地区乡村婚俗旅游IP形象构建探讨[J]
.河北画报,2020,0(4):77-79.
6
张科,周亚,Balvinder Kaur Kler.
内容分析法在中国旅游研究中的应用——基于2009-2019的统计综述[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20,35(8):94-99.
被引量:6
7
刘孝娟,吴媚媚.
网络游记中河南省旅游形象感知研究[J]
.中国商论,2020(23):58-62.
被引量:1
8
肖怡然,谭琦,王玲.
2010-2019年国内流域旅游研究新进展[J]
.武汉商学院学报,2021,35(1):5-10.
9
郑群明,陈青云.
网络语境下投射形象和感知形象差异研究——以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例[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21,36(4):95-101.
被引量:1
10
甄腾飞,熊诗意,罗兹柏.
重庆旅游形象的官方宣传与游客感知对比分析[J]
.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21,36(4):102-109.
被引量:1
改革与开放
2017年 第15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