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冯至写于20世纪40年代的小说《伍子胥》被认为是充满"诗性"的作品,但也有很多人批评其中的现实化手法有损"诗性"。然而,如果联系冯至的西学背景,则会发现这种"诗性"与德国浪漫派观念息息相关。小说中伍子胥的漫游既有"成长小说"的色彩,更是精神上的"归乡"。伍子胥的吴市吹箫则可被视为对战时知识分子如何走向政治行动的隐喻。小说更以尼采为资源,既以"超人"的精神感召读者,又对"超人"进行改写。摆荡在"诗"与现实之间的《伍子胥》完成于冯至思想发生"转向"的40年代,其中或许有一种可被称为"政治时刻"的灵光存焉。
出处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2-72,共11页
Literature & Art Stud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