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儒家的"外王之道"不离于其"内圣"的重点。孔子"为政以德"的主张,也代表着儒家"内圣外王"的讲究。"外王"与"内圣"的关系如何?透过孟、荀的学说理路来看,儒家的"外王之道"会呈现什么样貌?从实践上论,外王事功以成就安居乐业、和谐无忧的"大同"社会为共识。但若细究孟子、荀子的理论孟子"知天"的观点,与荀子"不求知天"的观点有别。孟子遵循"天道"而立论,荀子则转向"道者,非天之道"是"人之所以道"的主张上。立论差异,对于"外王之道"的阐述会有分野。加上对于心性的见解不同,孟子有"仁心"、"仁政"的推介;荀子则从"性伪合"、"礼义法度"来论外王之道。孟、荀对于"义、利"与"王、霸"的见解分属两种样式,影响了"外王之道"的阐述与推展。孟子有"由仁义行"、"非行仁义"的论点。荀子倾向于采取"多元并重"、"两不相害"的统类风格。最后提出商榷的论题,则是孟、荀分作"两式"的"外王之道",可以"互补"吗?正视孟、荀的两式"外王之道"采"不以夫一害此一"、"兼容并蓄"的统类观点。
出处
《邯郸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19-26,共8页
Journal of Handan Univers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