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复式自动喷涂机计算机控制系统软件研究
被引量:6
出处
《制造业自动化》
2002年第8期77-79,共3页
Manufacturing Automation
参考文献7
-
1陈学志,杨仁党,陈奇峰,王进.使用煅烧高岭土提高涂布白纸板的油墨吸收性能[J].中华纸业,2004,25(11):44-45. 被引量:4
-
2邹正光,何曾先,余石金.高岭土的精细处理及其在新材料中的应用[J].桂林工学院学报,2004,24(2):205-210. 被引量:3
-
3王运新.洗涤对高岭土粘浓度的影响[J].非金属矿,2003,26(5):41-42. 被引量:13
-
4刘菁.茂名高岭土的造纸涂布性能研究[J].矿产综合利用,2001(4):31-34. 被引量:14
-
5林海,李定一,陈秀枝,袁京莉.超细煤系煅烧高岭土颗粒的性质及其表面改性[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1999,21(6):516-518. 被引量:6
-
6宋宝祥.高岭土在造纸工业中的开发应用及前景[J].非金属矿,1997(1):13-19. 被引量:32
-
7朱英雄,冯启成,李永秋,李文秀,王庆吉,余兆贤.加食盐煅烧提高石灰活性机理的研究[J].炼钢,1995,11(1):56-59. 被引量:4
二级参考文献40
-
1蔡启振,王民权,樊先平.高岭土填充聚氯乙烯的研究[J].非金属矿,1993(2):26-29. 被引量:14
-
2王维礼,邹瑞芬.高岭土的湿法增白处理[J].贵州化工,1994,19(3):23-25. 被引量:1
-
3徐淑谦.高岭土深加工的方向[J].广东有色金属学报,1994,4(1):24-28. 被引量:3
-
4孙宝岐.高岭土的化学漂白提纯[J].江苏陶瓷,1994(1):2-7. 被引量:18
-
5袁继祖,夏惠芳.高岭土深加工技术[J].矿产保护与利用,1994,14(4):21-24. 被引量:9
-
6缪松兰.利用粉煤灰和高岭土尾砂研制工艺玻璃制品[J].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1996(2):46-49. 被引量:1
-
7夏畅斌,肖国安,何绪文.煤系高岭土制聚硅酸铝混凝剂的工艺探讨[J].矿产综合利用,1996(5):43-45. 被引量:4
-
8袁军,马兰芳.高岭土的白度和亮度及其测试方法[J].非金属矿,1996,19(6):20-24. 被引量:9
-
9王定芝,张育祥.高岭土功能性填料和体质颜料[J].非金属矿,1990(2):30-33. 被引量:7
-
10张敏 郭存济.TiCl4水解制备不含Cl^-的TiO2溶胶工艺过程的研究[J].粉体技术(特刊),1997,5. 被引量:1
共引文献55
-
1刘攀,何北海,赵丽红.粒径分级对涂布级高岭土黏度的影响[J].造纸科学与技术,2008,27(1):30-33. 被引量:1
-
2夏开胜,沈上越,范力仁,金江.高岭土/聚丙烯酸钠超强吸水性复合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J].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2004(z1):83-85. 被引量:2
-
3王涛,朱燕娟,张伟,薛新民.高岭土黏度的分散剂试验及剂量分析[J].科技资讯,2008,6(14):245-246.
-
4李菲,边秋娟,洪汉烈,杨新亚.高岭土的增白途径及物理化学变化过程[J].国外建材科技,2002,23(1):45-47. 被引量:2
-
5吕发奎,袁继祖,雷东升.造纸高岭土粘度特性研究进展[J].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2004(4):15-18. 被引量:4
-
6陈港,俞铁明,夏庆根,张宏伟,王小平.新型改性高岭土体系增强剂的研究[J].中国造纸,2004,23(8):27-28. 被引量:1
-
7刘映尧,陈港,唐爱民,张宏伟,谢国辉.涂料性能对无碳复写纸质量的影响[J].造纸科学与技术,2004,23(5):42-44. 被引量:7
-
8林海,康维刚,黄曼,丁浩,许霞.绢云母质二维纳米薄片材料机械力化学改性及应用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4,26(6):627-630. 被引量:5
-
9刘真真,王勤燕,周汉文,曾伟能.茂名高岭石低温煅烧物化性能变化机理[J].矿产与地质,2005,19(4):436-439.
-
10甘学锋,郑建华,王晓波,韩利雄.造纸高岭土增白工艺研究[J].非金属矿,2006,29(2):35-37. 被引量:3
同被引文献20
-
1刘皓阳.焊接滚轮架结构、性能、特点比较[J].锅炉制造,2004(4):75-76. 被引量:2
-
2张志献,刘明,杨俊卿,苏学成.洞库油罐除锈、喷漆机器人的研制[J].机械设计与研究,2006,22(3):97-100. 被引量:6
-
3三菱电机公司.三菱FX系列特殊功能模块手册[R].日本三菱电机,2001. 被引量:1
-
4刘起光,周亚夫.LC技术及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被引量:1
-
5沈惠平,邓嘉鸣,蒋益兴,等.一种单喷枪喷涂五轴混联机器人:中国,201110042826.0[P].2011-02-23. 被引量:3
-
6邓嘉鸣,沈惠平,蒋益兴,等.一种多喷枪协同式喷涂五轴混联机器人:中国,201110042831.1[P].2011-02-23. 被引量:2
-
7王锡春.最新汽车涂装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3. 被引量:40
-
8梁治齐,熊楚才.涂料喷涂工艺与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被引量:1
-
9陈伟,赵德安,汤养.自由曲面喷漆机器人喷枪轨迹优化[J].农业机械学报,2008,39(1):147-150. 被引量:27
-
10沈惠平,蒋益新,宋瑞宏,徐小东,徐伟,王凯.物件内壁全自动喷涂机的设计与研制[J].机械设计,2009,26(2):76-78. 被引量:4
引证文献6
-
1沈惠平,蒋益新,宋瑞宏,徐小东,徐伟,王凯.物件内壁全自动喷涂机的设计与研制[J].机械设计,2009,26(2):76-78. 被引量:4
-
2李菊,沈惠平,蒋益新,徐小东,徐伟,王凯.平面全自动喷涂机的运动算法设计与研制[J].机械设计,2009,26(4):59-61. 被引量:5
-
3段宗银,王泾文,章功国.卷筒塑胶上光机的设计与研制[J].机械设计,2011,28(6):78-80.
-
4李菊,赵德安,沈惠平,邓嘉鸣,蒋益兴,徐伟.多喷枪协同式喷涂五轴混联机器人设计[J].农业机械学报,2012,43(4):216-220. 被引量:26
-
5王春,孙陆陆,林盛.筒形贮箱自动喷涂设备的结构设计与研究[J].现代机械,2015(4):11-14.
-
6童季刚,罗良传,廖菲.一种转台式多工位表面自动喷涂系统设计[J].自动化与信息工程,2016,37(2):21-24. 被引量:5
二级引证文献40
-
1靳晔,贾英新,张雷.悬挂式输送线工件识别与自动喷漆系统设计[J].河北省科学院学报,2012,29(4):48-50. 被引量:3
-
2段宗银,王泾文,章功国.卷筒塑胶上光机的设计与研制[J].机械设计,2011,28(6):78-80.
-
3张彦斌,吴鑫.完全解耦二移动二转动并联机构结构综合[J].农业机械学报,2013,44(8):250-256. 被引量:30
-
4高云峰,吕明睿,周伦,李瑞峰.一种五自由度混联机器人运动学分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14,46(7):1-7. 被引量:18
-
5沈惠平,尹洪波,李菊,邓嘉鸣,刘安心.基于方位特征方法的范例并联机构的拓扑特征分析及其启示与应用[J].机械工程学报,2015,51(13):101-115. 被引量:23
-
6刘志,刘燕.基于射频技术实现的自动喷漆生产线控制系统的设计[J].自动化技术与应用,2015,34(8):113-115. 被引量:1
-
7王春,孙陆陆,林盛.筒形贮箱自动喷涂设备的结构设计与研究[J].现代机械,2015(4):11-14.
-
8曹毅,秦友蕾,陈海,葛姝翌,周辉.基于G_F集理论的五自由度混联机器人构型综合[J].农业机械学报,2015,46(11):392-398. 被引量:10
-
9林敏,徐小明,彭忠凯.一种多工位全自动玩具喷涂机的设计[J].机电工程技术,2015,44(11):26-28. 被引量:6
-
10王增彪,李菊,邓嘉鸣,沈惠平.基于PLC的喷涂机器人控制系统设计[J].现代职业教育,2015,0(17):30-31. 被引量:2
-
1史贺男.PLC在自动喷涂机上的应用[J].仪器仪表用户,2005,12(1):47-47.
-
2王有生.Acheson自动喷涂机在B5发电机支架压铸生产中的应用[J].中国铸造装备与技术,2003,38(5):48-48.
-
3郑元国,徐剑芸.基于PLC及步进电机控制的自动喷涂机[J].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11(6):119-120. 被引量:3
-
4李慧,高云萌,杨春青.摆臂式喷涂机的研制[J].制造业自动化,2010,32(A6):140-141.
-
5佘翊妮,裘晓彤,谢伟东,沈季胜.自动纸盆喷涂机系统的研制[J].机床与液压,2007,35(9):113-115. 被引量:1
-
6刘继华.涂装线机器人新车型仿形与参数设置[J].汽车制造业,2009(3):42-45.
-
7新型渐变色自动喷涂机问世[J].广东建设信息(建材专刊),2005(11):36-36.
-
8陈养波,张晓红.光电式绝对值编码器的使用与故障的处理方法[J].港口科技动态,2005(5):13-14. 被引量:1
-
9徐晓东,蒋益兴,宋瑞宏,沈惠平,徐伟,王凯.内壁自动喷涂机控制系统的设计与研制[J].机电工程,2008,25(9):74-76. 被引量:3
-
10王铸.顶喷机计算机控制系统硬件研究[J].制造业自动化,2002,24(11):59-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