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基于青年亚文化理论下的网络狂欢成因分析——以改编版的《成都》为例
被引量: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赵雷的一首《成都》掀起了一股歌曲改编的浪潮,而在这背后彰显的正是青年亚文化抵抗与颠覆的理念。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对青年群体的公众号文章的评论进行分析,试图从青年亚文化的视角出发,探究诸如此类内容所引发的网络狂欢的成因。
作者
刘洪亮
刘欢
机构地区
河北大学
出处
《新闻研究导刊》
2017年第4期35-35,共1页
Journal of News Research
基金
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传统媒体微信公众平台的功能定位与圈群互动"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课题编号:HB15XW025
关键词
《成都》
网络狂欢
青年亚文化
分类号
G206 [文化科学—传播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4
参考文献
2
共引文献
56
同被引文献
18
引证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4
参考文献
2
1
隋岩,赵牧笛.
群体传播时代亚文化的新发展及其政治含义[J]
.编辑之友,2015(2):46-50.
被引量:1
2
陈龙.
青年亚文化与当代媒介素养教育[J]
.国际新闻界,2005,27(2):17-22.
被引量:57
二级参考文献
4
1
李庆本.
伯明翰学派文化研究的发展历程[J]
.东岳论丛,2010,31(1):86-94.
被引量:14
2
马中红.
新媒介与青年亚文化转向[J]
.文艺研究,2010(12):104-112.
被引量:156
3
隋岩,曹飞.
论群体传播时代的莅临[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9(5):139-147.
被引量:131
4
陈龙.
韩国影视剧在中国流行的文化心理探析[J]
.中国电视,2003(8):67-70.
被引量:15
共引文献
56
1
朱頫颖.
基于CiteSpace的我国青年亚文化研究现状、热点与趋势分析[J]
.新媒体研究,2023,9(1):11-16.
被引量:2
2
马若宏,王跃平.
国内青年文化研究的可视化分析(2000—2020):热点与趋势[J]
.文化学刊,2021(4):48-52.
3
赖雯珺.
亚文化与主流文化的收编:人民日报入驻“哔哩哔哩”网站的策略研究[J]
.传媒论坛,2022,5(14):77-81.
被引量:2
4
闫珺.
网络时代的青年亚文化——网络流行语言的文化浅谈[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9(S2):215-217.
被引量:6
5
姚休,莫红鹃.
电视媒体与当代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J]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9,16(1):85-88.
被引量:4
6
周根红.
网络文化的价值转型与认同焦虑[J]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1):149-152.
被引量:1
7
朱宏力.
青年亚文化的新形态:哈狗帮现象解读[J]
.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0(1):3-6.
被引量:1
8
吴飞,程怡,姚晓玉,卢艳,周明露,吴湄.
2005—2006年新闻学研究综述(下)[J]
.当代传播,2007(4):4-9.
被引量:2
9
蒋宏大.
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
.中国成人教育,2007(19):52-53.
被引量:24
10
欧晓霞.
对高校流行语的调查与研究[J]
.潍坊学院学报,2008,8(5):152-154.
被引量:11
同被引文献
18
1
李恩来,卢珊珊.
马克思主义语境下现代社会符号异化发展的分析--从商品拜物教到符号拜物教的考察[J]
.学术论坛,2008,31(2):33-37.
被引量:11
2
高丙中.
主文化、亚文化、反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变迁[J]
.社会学研究,1997(1):115-119.
被引量:91
3
胡疆锋,陆道夫.
抵抗·风格·收编——英国伯明翰学派亚文化理论关键词解读[J]
.南京社会科学,2006(4):87-92.
被引量:202
4
胡疆锋.
伯明翰学派青年亚文化理论的生成语境探讨[J]
.艺术评论,2007(12):83-88.
被引量:4
5
胡疆锋.
反文化、大众文化与中国当代青年亚文化[J]
.新疆社会科学,2008(1):108-112.
被引量:34
6
胡疆锋.
恶搞与青年亚文化[J]
.中国青年研究,2008(6):4-10.
被引量:52
7
肖伟胜.
作为青年亚文化现象的网络语言[J]
.社会科学研究,2008(6):190-195.
被引量:49
8
孟登迎.
“亚文化”概念形成史浅析[J]
.外国文学,2008(6):93-102.
被引量:133
9
马中红.
新媒介与青年亚文化转向[J]
.文艺研究,2010(12):104-112.
被引量:156
10
马中红,邱天娇.
身份认同:Cosplay亚文化的实践意义[J]
.青年研究,2011(5):8-18.
被引量:25
引证文献
1
1
王寓凡,白天伟.
形意之变:网络青年亚文化形成与异化——以“锦鲤”现象为例[J]
.当代青年研究,2019,0(6):104-109.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
4
1
韩葳巍,赵翠兰.
从网络流行语看青年男性交往实践的亲密化——以“基友”“老铁”“宝”为例[J]
.当代青年研究,2022(6):39-47.
被引量:3
2
郑涵文,李亚鑫,马燕归,李蕾(指导).
浅谈网络青年亚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以锦鲤祈愿为例[J]
.视听,2020(5):184-187.
被引量:3
3
傅灵犀.
红与灰:从“锦鲤祈福”习俗透视当代青年日常生活的双重性[J]
.文化遗产,2021(5):116-125.
被引量:1
4
林仲轩,吕梓剑.
神圣的复归?——电子木鱼的文化阐释与“叙魅”逻辑[J]
.未来传播,2024,31(3):59-69.
1
丁倩.
狂欢理论视域下的“网络迷因”现象[J]
.新闻世界,2013(8):122-124.
被引量:5
2
苗思露.
初探群体心理对网络传播的影响[J]
.神州,2014(2):278-279.
3
伍佳佳,杨虹磊.
论网络热词“Duang”的传播[J]
.新闻前哨,2015(4):101-103.
被引量:1
4
郏星星.
浅析狂欢的弹幕亚文化[J]
.新闻研究导刊,2016,7(12):341-341.
被引量:3
5
徐宁,侯素红.
网民的狂欢时代——网络文化带给了我们什么[J]
.山西青年,2016,0(7):37-37.
被引量:1
6
郭巧敏.
互联网广场上网络狂欢的被操纵——以“双十一”“5·30”网红节等网络节日为例[J]
.科技传播,2016,8(17):64-65.
7
钟涵,郑昱,李超超.
网络狂欢中媒体应把握的“度”[J]
.科技传播,2014,6(4):23-24.
8
董海博.
媒体眼中的“莫言热”[J]
.新闻战线,2012(11):86-87.
9
李欣.
网络狂欢下新剧营销模式解读[J]
.今传媒,2015,23(6):72-73.
10
封面人物档案[J]
.发明与创新(高中生),2013(4):1-1.
新闻研究导刊
2017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