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陈寅恪民族文学研究述评
被引量:
3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陈寅恪中古文学之研究学界已多有述评,而其民族文学研究之成就却较少为人关注,原因在于其民族文学之精辟见解,多散落于历史考证之论著中。种族与文化是陈寅恪学术之根基,而此二端正是民族文学研究所关注之重心。陈寅恪对于中古时期民族文学之比较研究、民族作家及作品之考订、民族文化与文学作品关系之考察等多个层面,都有引人入胜的探索,可资今日研究民族文学学者参考。
作者
龙成松
机构地区
武汉大学文学院
出处
《民族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3-84,共12页
Studies of Ethnic Literature
关键词
陈寅恪
民族
综论
分类号
I207.9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0
参考文献
13
共引文献
112
同被引文献
45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1
参考文献
13
1
陈寅恪.《朱延丰突厥通考序》,《寒柳堂集》,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第162页.
被引量:2
2
石泉、李涵整理《听陈寅恪师唐史课笔记一则》,收入《陈寅恪集》,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第495页.
被引量:1
3
石泉、李涵整理《听陈寅恪师唐史课笔记一则》,载《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百年学术论文集》.
被引量:1
4
陈寅恪.《桃花源记旁证》,载1936年1月《清华学报》第十一卷第一期.
被引量:2
5
葛承雍.
崔莺莺与唐蒲州粟特移民踪迹[J]
.中国历史文物,2002(5):60-68.
被引量:8
6
跃进.
别求新声于异邦─—介绍近年永明声病理论研究的重要进展[J]
.文学遗产,1999(4):28-38.
被引量:10
7
陈寅恪,刘隆凯.
元白诗证史之《莺莺传》[J]
.广东社会科学,2003(4):46-51.
被引量:10
8
余恕诚,鲍鹏山.
当代唐诗研究应加强民族与诗歌关系研究[J]
.民族文学研究,2009,27(1):5-9.
被引量:6
9
乐黛云,王向远著..比较文学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558.
10
程千帆著,陶芸编..闲堂书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641.
二级参考文献
20
1
葛晓音.
论唐前期文明华化的主导倾向——从各族文化的交流对初盛唐诗的影响谈起[J]
.中国社会科学,1997(3):131-146.
被引量:14
2
叶舒宪.
新启蒙:文化寻根与20世纪思想的转向[J]
.天津社会科学,2005(4):99-104.
被引量:4
3
叶茂林.
青藏高原东麓黄河上游与长江上游的文化交流圈——兼论黄河上游喇家遗址的考古发现及重要学术意义和影响[J]
.中华文化论坛,2005(4):55-58.
被引量:8
4
叶舒宪.
第四重证据:比较图像学的视觉说服力——以猫头鹰象征的跨文化解读为例[J]
.文学评论,2006(5):172-179.
被引量:61
5
程千帆.《致余恕诚》,《闲堂书简》,第629-63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被引量:1
6
司马光.《资治通鉴》,第3429页,胡三省小字注,中华书局1956年版.
被引量:1
7
凌纯声.《铜鼓图文与楚辞九歌》.陈慧桦等编.《从比较神话到文学》.第47-82页.台北东大图书公司,1983年版.
被引量:1
8
刘亚虎.《南方民族文学关系史》第四章.民族出版社,2001年版.
被引量:1
9
吴锐.《杨向奎先生论炎帝文明》.编委会编.《古史考》第六卷《帝系的偶像》.第5-12页.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
被引量:1
10
石兴邦.《中国文化与文明发展和形成史的考古学探讨》.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会议论文集之四.臧振华编辑.《中国考古学与历史学之整合研究》上册.第85页以下,台北1997年.
被引量:1
共引文献
112
1
曹婷,刘星.
日本百年粟特研究述评[J]
.唐史论丛,2023(1):460-478.
2
李瑞哲.
唐代胡商在长安西市的活动追踪[J]
.陕西历史博物馆论丛,2022(1):22-30.
3
陈泉宇,巴胜超.
多样与共生:文学人类学的团队互文性[J]
.文学人类学研究,2023(2):154-174.
4
肖若溪,蔡华祥.
南染吴越 双语并行:魏晋南北朝时期吴地方言景观的历史变迁[J]
.汉字文化,2024(16):4-6.
5
吴正嵐.
論周顒、沈約與誦經僧尼的交往及其對四聲論的推動[J]
.古典文献研究,2020(1):156-161.
6
鲍金华.
常用词“博”考述[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6):36-37.
7
龙国富.
试论汉语吴方言状态补语构式形成——语言接触与重新分析导致的语法化[J]
.殷都学刊,2013,34(3):101-109.
被引量:3
8
鲁国尧.
论“历史文献考证法”与“历史比较法”的结合——兼议汉语研究中的“犬马鬼魅法则”[J]
.古汉语研究,2003(1):2-7.
被引量:45
9
刘跃进.
六朝僧侣:文化交流的特殊使者[J]
.中国社会科学,2004(5):179-191.
被引量:19
10
鲁国尧.
创造新词的心路历程[J]
.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1):8-15.
被引量:14
同被引文献
45
1
钟敬文.
检读《中国少数民族文艺理论集成》[J]
.民族文学研究,2002,20(3):23-25.
被引量:3
2
陈碧仙.
《九歌·山鬼》和东夷文化之关系[J]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3(4):40-42.
被引量:3
3
刘亚虎.
中国南方少数民族文学文化的特质及其与汉族文学的关系[J]
.社会科学战线,1999(4):116-124.
被引量:4
4
祝注先.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诗歌史研究断想[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19(6):71-76.
被引量:4
5
祝注先.
北朝时代鲜卑族的诗人和诗作[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9(3):42-49.
被引量:1
6
金毓黻.
关于“渤海贞惠公主墓碑研究”的补充[J]
.考古学报,1956(2):75-78.
被引量:15
7
黄士斌,作铭.
汉魏洛阳城刑徒坟场调查记[J]
.考古,1958(6):40-44.
被引量:9
8
程章灿.
墓志铭的结构与名目──以唐代墓志铭为例[J]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7(6):44-46.
被引量:11
9
祝注先.
金代女真族的诗歌[J]
.北方文物,1988(3):61-66.
被引量:2
10
潘春见.
歌墟源流──壮族歌圩与其他民族歌场之比较(一)[J]
.广西民族研究,1995(4):81-90.
被引量:8
引证文献
3
1
龙成松.
唐代民族文学研究初探[J]
.大连民族大学学报,2017,19(4):310-316.
被引量:1
2
杨晓彩.
古代各民族文学关系研究述评[J]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3(1):84-94.
3
龙成松.
从文体和文风演进看北朝少数民族墓志的文学价值[J]
.民族文学研究,2023,41(1):120-130.
二级引证文献
1
1
颜程龙,吴淑玲.
唐代边塞诗中的民族交往与战争描写[J]
.贵州民族研究,2018,39(8):193-196.
被引量:1
1
赵海英.
意象:品味诗歌的钥匙[J]
.辅导员(中下旬)(教学版),2012(17):22-23.
2
伏朝阳.
魂牵梦萦的矿山(三首)[J]
.朔方,1994,0(5):43-44.
3
陈晓尧.
李二矮子[J]
.短篇小说(原创版),2008,0(1):27-30.
4
戴铮.
高桥克彦获第15届日本推理文学大奖[J]
.岁月(推理)(下半月),2012(6).
5
陈永正.
阴铿是否“开吾粤风雅之先者”? ——与谭元亨先生商榷[J]
.岭南文史,2002(1):45-47.
6
杨碧霞,刘凌霜.
“红叶为媒”的由来[J]
.广东民俗,2000(3):35-35.
7
谢燕青.
遇见欢喜[J]
.茶博览,2016,0(6):74-75.
8
吴洪泽.
尤袤诗名及其生卒年解析[J]
.文学遗产,2004(3):141-144.
被引量:10
9
孙学棋.
跨越种族与文化的女性人生:细读莫里森的新作《慈悲》[J]
.世界文学评论(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2):129-132.
被引量:9
10
张福勋.
宋“以才学为诗”第一人——略论荆公诗之用典[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5(4):38-41.
民族文学研究
2015年 第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