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关于民族志研究方法的研究综述
被引量:
4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民族志研究方法诞生于20世纪初的人类学,20世纪末传播学研究开始引入这种方法,90年代末传入中国。本文以2009年至2014年新闻传播学科四大期刊,即《国际新闻界》《新闻与传播研究》《新闻大学》和《新闻记者》为研究对象,通过主题检索得到运用民族志研究方法的论文26篇,对其进行文献分析,做出关于这个方法的研究综述。
作者
钟婷
机构地区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出处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第16期217-217,263,共2页
Journal of News Research
关键词
民族志
新闻传播
研究综述
分类号
G206 [文化科学—传播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49
参考文献
9
共引文献
76
同被引文献
71
引证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14
参考文献
9
1
李潇.
新闻传播学方法论研究——论“民族志”方法论[J]
.大众文艺(学术版),2009(4):79-80.
被引量:2
2
蔡骐,常燕荣.
文化与传播——论民族志传播学的理论与方法[J]
.新闻与传播研究,2002,9(2):16-22.
被引量:27
3
Klaus B.Jensen&Nicholas W.Jankowski.大众传播研究方法-质化取向[M].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6:226.
被引量:1
4
郭镇之.
方言电视的本土追求--基于对昆明地区电视方言节目的调查解析[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9,31(6):61-64.
被引量:8
5
金玉萍.
作为物、技术与媒介的电视——托台村维吾尔族电视使用研究[J]
.新闻大学,2012(3):59-68.
被引量:12
6
洪婧茹.
建筑业流动劳工的社会空间、人际传播与关系重构——对北京地铁某线建筑工地的调查[J]
.新闻大学,2014(1):125-132.
被引量:5
7
陈韵博.
新一代农民工使用QQ建立的社会网络分析[J]
.国际新闻界,2010,32(8):80-85.
被引量:21
8
杨海鹰.
转型中国语境中的传播劳动:以平面媒体新闻从业者身份变迁研究为例[J]
.新闻大学,2014(2):106-114.
被引量:8
9
王瑾,何朝阳,韦琳.
中国青年音乐营销的文化学解析——民族志学视角[J]
.国际新闻界,2011,33(4):37-43.
被引量:3
二级参考文献
149
1
张宛丽.
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研究二十年[J]
.社会学研究,2000(1):24-39.
被引量:66
2
李雯.
对新闻专业主义“现实性”的思考[J]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2):237-240.
被引量:4
3
黄昌林.
中国报业转型发展的进路[J]
.新闻界,2011(7):122-125.
被引量:6
4
李培林.
流动民工的社会网络和社会地位[J]
.社会学研究,1996(4):42-52.
被引量:784
5
李良进,风笑天.
试论城市农民工的社会支持系统[J]
.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2(1):12-16.
被引量:55
6
蔡敏.
四川方言电视节目探索[J]
.当代电视,2004(11):44-45.
被引量:7
7
杨善华,朱伟志.
手机:全球化背景下的“主动”选择——珠三角地区农民工手机消费的文化和心态解读[J]
.广东社会科学,2006(2):168-173.
被引量:59
8
沈原.
社会转型与工人阶级的再形成[J]
.社会学研究,2006(2):13-36.
被引量:363
9
袁爱中.
试论广播电视节目中方言表述的合理性[J]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7(3):78-80.
被引量:7
10
王怡红.
关系传播理论的逻辑解释——兼论人际交流研究的主要对象问题[J]
.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13(2):21-26.
被引量:53
共引文献
76
1
黄俊华.
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化过程中的媒体策略研究[J]
.新闻界,2011(4):62-63.
被引量:7
2
常燕荣,蔡骐.
民族志方法与传播研究[J]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5(2):22-25.
被引量:15
3
刘丽彬.
民族志方法:一种值得借鉴的传播学实证研究方法[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6):105-106.
4
梅琼林,连水兴.
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开启传播学研究的新视野[J]
.南京社会科学,2007(6):97-105.
被引量:4
5
梅琼林,连水兴.
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开启传播学研究的新视野[J]
.学术研究,2007(7):148-152.
被引量:1
6
郜书锴.
浅论人类学视域下传播学研究取向[J]
.东南传播,2009(4):14-17.
被引量:1
7
高飞飞.
从“民族志”视角析《大国崛起》与《中国崛起》[J]
.新闻传播,2009(5):101-101.
8
付玉辉.
2010年新媒体传播研究[J]
.国际新闻界,2011,33(1):19-23.
被引量:8
9
梅琼林,胡力荣,袁光锋.
关于受众的表述:中国传播学受众研究回顾(2000——2010)[J]
.河南社会科学,2011,19(1):177-181.
被引量:10
10
桂万保.
论电视媒体的方言传播与文化和谐[J]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1,18(1):73-75.
同被引文献
71
1
牛光夏.
“非遗后时代”传统民俗的生存语境与整合传播——基于泰山东岳庙会的考察[J]
.民俗研究,2020,0(2):109-115.
被引量:21
2
向云驹.
论“文化空间”[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5(3):81-88.
被引量:340
3
张瑞静.
民族志方法在电视与乡村社会研究中的运用[J]
.新闻界,2011(3):18-20.
被引量:7
4
邓启耀,谢勤亮.
人类学视野下的影像记录[J]
.东南传播,2008(7):25-28.
被引量:5
5
朱靖江.
田野之声:“直接电影”影响下的人类学影像民族志[J]
.电影新作,2011(3):24-28.
被引量:4
6
保罗.基奥齐,梦兰.
民族志影片的功能和战略[J]
.世界民族,1994(2):41-49.
被引量:30
7
王鹏.
民族志方法论与新闻传播:现实与可能[J]
.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0(1):108-108.
被引量:2
8
蔡骐,谢莹.
英国文化研究学派与受众研究[J]
.新闻大学,2004(80):28-32.
被引量:21
9
常燕荣,蔡骐.
民族志方法与传播研究[J]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5(2):22-25.
被引量:15
10
高丙中.
民族志发展的三个时代[J]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8(3):58-63.
被引量:140
引证文献
4
1
王继周,陈刚.
民族志与新闻传播学知识生产的全球图景——基于45份SSCI期刊文献的知识计量学研究[J]
.新闻大学,2019(3):19-33.
被引量:2
2
马伟华,张宇虹.
视觉书写与动态呈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的影像民族志运用[J]
.文化遗产,2021(3):40-47.
被引量:12
3
孙煜琳,李刚,朱源源.
民族志动画中集体记忆的重构与共享——以黄岗侗族“喊天节”仪式为例[J]
.西部广播电视,2022,43(11):91-93.
4
霍嘉炜.
民族志传播学研究方法研究综述[J]
.新闻研究导刊,2018,9(18):51-52.
二级引证文献
14
1
廖圣清,朱天泽,易红发,周源,于建娉,谢琪如.
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知识谱系:议题、方法与理论(1998—2017)[J]
.新闻大学,2019,0(11):73-95.
被引量:27
2
罗坤瑾,卢敏思,李绮琪.
SSCI传播学期刊对中国议题的焦点呈现——基于2008-2018年的数据分析[J]
.当代传播,2021(1):53-56.
被引量:1
3
王秋花.
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机制创新研究--以连南瑶绣为例[J]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15(1):21-29.
被引量:3
4
郭平,张洁.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2021年度报告[J]
.民间文化论坛,2022(2):34-48.
被引量:9
5
东宇轩.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究述评[J]
.贵州民族研究,2022,43(3):89-95.
被引量:22
6
杨永艳.
“再现”与“再嵌”:纪录片《天工苏作》的“非遗”言说[J]
.电影评介,2022(12):93-95.
被引量:2
7
梁莉莉,布瑞丰.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研究回顾及展望——基于CiteSpace软件的可视化分析[J]
.非遗传承研究,2022(4):28-33.
8
马杏子,赵小波.
新科技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觉创新[J]
.鞋类工艺与设计,2023,3(6):106-108.
9
屈轶.
新时代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图像化传承及其价值[J]
.文化产业,2023(10):133-135.
被引量:2
10
王珍婷,钟行明,王德富.
遗产观看之道:遗产领域的视觉研究进展与启示[J]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23,8(4):60-69.
1
展宁.
对《新京报》新闻专业主义的民族志研究[J]
.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3,20(1):11-16.
2
赵鹏升.
城村电视传播——大众传媒与乡村的民族志研究[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4):80-86.
3
王鉴.
教育民族志研究的理论与方法[J]
.民族研究,2008(2):12-20.
被引量:24
4
卢剑锋.
“民族志”与少数民族广播电视研究初探[J]
.今传媒,2008,16(7):65-67.
被引量:2
5
谭华.
关于乡村传播研究中“民族志”方法的一些思考——以一个土家村落的田野工作经验为例[J]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4(5):101-105.
被引量:4
6
王晓江.
跨文化传播研究中新方法的引入——以民族志研究方法为例[J]
.新闻前哨,2011(3):40-42.
被引量:2
7
王敏.
回到田野:新闻生产社会学的路径与转向[J]
.南京社会科学,2016(12):100-105.
被引量:9
8
郑宇.
民族志研究方法在图书馆与档案馆用户服务中的应用[J]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6,0(9):17-19.
被引量:4
9
石长顺,方雪琴.
电视收视语境与文本意义的重构——评戴维·莫利的民族志受众研究[J]
.当代传播,2005(6):8-12.
被引量:8
10
何星亮,郭宏珍.
略论人类学民族志方法的创新[J]
.思想战线,2014,40(5):7-11.
被引量:9
新闻研究导刊
2015年 第1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