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论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制度因素
被引量: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通过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我国竞技体育优先发展的原因及其制度根源。研究认为:我国,体育走上竞技体育优先发展道路;竞技体育优先发展战略的确立有其复杂背景,与体育行政部门的产出评价机制有关系,它是在有限资源投入下寻求产出最大化价值的一种理性选择。建议:后奥运时期应改变传统的竞技体育评价体制,适当弱化政治功能,回归文化本身。
作者
黄波
机构地区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体育部
出处
《体育文化导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8,共4页
Sports Culture Guide
关键词
体育管理
竞技体育
优先发展
分类号
G812 [文化科学—体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86
参考文献
10
共引文献
147
同被引文献
29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17
参考文献
10
1
胡科,黄玉珍.
试论体育举国体制的评价问题[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23(1):18-20.
被引量:3
2
马斌著..政府间关系 权力配置与地方治理 基于省、市、县政府间关系的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283.
3
龚德贵,黄敬华,李艳翎,江新碧,李再兴.
论竞技体育社会评价的内容[J]
.中国体育科技,2003,39(1):11-14.
被引量:5
4
刘鹏.在2009年全国体育局长会议上的讲话[EB/OL].国家体育总局网站,http://www.sport.gov.cn/n16/n1077/n1392/n1028434/n1028459/1031325.htm,2009-1-20.
被引量:1
5
戴亏秀.
我国群众体育公平缺失与政府责任研究[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30(3):42-45.
被引量:9
6
全海英,何敏学.
竞技体育“举国体制”还能坚持多久[J]
.体育学刊,2011,18(3):20-25.
被引量:20
7
董宏伟.
均衡与非均衡: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发展的理论模式与现实选择[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30(2):8-11.
被引量:11
8
田雨普.
新中国60年体育发展战略重点的转移的回眸与思索[J]
.体育科学,2010,30(1):3-9.
被引量:85
9
张自如.
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路径依赖与制度创新[J]
.体育与科学,2008,29(1):29-32.
被引量:22
10
张新萍著..后奥运时代的中国体育[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230.
二级参考文献
86
1
刘元春.
论路径依赖分析框架[J]
.教学与研究,1999(1):42-47.
被引量:46
2
马铁.
国际竞技体育的发展趋势及对我们的启示[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9,14(2):10-14.
被引量:38
3
谢亚龙.
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究竟孰重孰轻[J]
.体育文化导刊,1999(2):7-11.
被引量:23
4
熊晓正,林登辕.
从“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到“各类体育协调发展”[J]
.体育文化导刊,1997(5):16-20.
被引量:20
5
谭华.
“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方针的由来与发展[J]
.体育文化导刊,1992(1):2-7.
被引量:7
6
周鸣共.
最初的岁月[J]
.体育文化导刊,1986(5):6-11.
被引量:1
7
陈立基.
跨世纪中国体育产业发展计划的设想[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5,29(2):16-18.
被引量:12
8
胡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根据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还是西方经济学?[J]
.高校理论战线,2004(8):30-33.
被引量:13
9
梁晓龙.
论我国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J]
.体育文化导刊,2004(8):10-14.
被引量:35
10
胡小明.
“举国体制”的改革[J]
.体育学刊,2002,9(1):1-3.
被引量:88
共引文献
147
1
王岚.
如何发挥体育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过程中的作用[J]
.拳击与格斗,2018,0(2X):118-118.
2
刘玉.
论新中国60年体育发展方式的演进与转变[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2,29(1):25-31.
被引量:13
3
安儒亮,张军.
多元视角下的中国体育战略及其调整路径[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2,29(1):37-42.
被引量:4
4
沈芝萍,王美娟,杨志敏.
对健身健美操价值评价的研究[J]
.山东体育科技,2004,26(4):62-63.
被引量:2
5
汤国杰.
杭州市社区体育发展水平社会评价的研究[J]
.浙江体育科学,2005,27(5):36-39.
被引量:3
6
茅技峰,王伯华.
我国竞技体育资源配置理论与实践研究[J]
.安徽体育科技,2008,29(1):1-3.
被引量:3
7
张自如.
增长的路径依赖与北京奥运会经济低谷效应分析[J]
.体育与科学,2009,30(2):15-17.
被引量:2
8
刘芳.
中国第29届奥运奖牌与竞技体育发展研究[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4(2):181-184.
被引量:6
9
曾鸣.
竞技体育的社会评价方法[J]
.统计与决策,2009,25(21):68-70.
被引量:2
10
杨文运,冯蕴中.
论中国体育文化的输出[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26(1):6-12.
被引量:3
同被引文献
29
1
傅砚农.
“文革”时期竞技体育状况的阶段划分及理由[J]
.体育文化导刊,1998(6):52-54.
被引量:4
2
于水,查荣林,帖明.
元治理视域下政府治道逻辑与治理能力提升[J]
.江苏社会科学,2014(4):139-145.
被引量:44
3
李振国.
国家体育总局运动项目管理体制改革回顾[J]
.体育文化导刊,2008(4):3-7.
被引量:10
4
倪岩.
后奥运时期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方向的探讨[J]
.辽宁体育科技,2008,30(3):1-2.
被引量:2
5
严燕,周守友,於鹏.
浅析后奥运时期——我国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地位的演变趋势[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16(9):122-123.
被引量:4
6
张晓义,张辉.
新中国参加赫尔辛基奥运会始末——熊斗寅先生访谈录[J]
.体育学刊,2008,15(11):1-3.
被引量:6
7
楼小飞.
全运会市场开发的历史沿革、主要问题及对策研究[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26(1):7-12.
被引量:13
8
任海.
“竞技运动”还是“精英运动”?——对我国“竞技运动”概念的质疑[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6):1-6.
被引量:53
9
邓岱如.
后奥运时期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关系探析[J]
.体育世界,2012(3):86-87.
被引量:1
10
徐伟宏,柯茜.
中国竞技体育发展历史回顾与展望[J]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2,28(4):12-14.
被引量:2
引证文献
2
1
辜德宏.
供需视阈下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41(3):14-25.
被引量:16
2
王芝洁.
我国竞技体育的历史价值[J]
.运动精品,2018,37(7):61-63.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
17
1
韩灿灿.
小众马术赛事如何在传播中破圈——以第九届浪琴表北京国际马术大师赛为例[J]
.新闻传播,2020(6):98-100.
2
武周,宋元平.
“体教融合”背景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协同培养的动力机制与推进策略[J]
.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0(24):71-72.
被引量:3
3
布特,万斌,邹新娴.
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体育现代化哲学分析[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3,46(1):56-66.
被引量:11
4
王三保.
中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困境及突破路径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9,42(10):72-81.
被引量:16
5
万星,张玲燕.
新时代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困境审视与思考[J]
.体育文化导刊,2019(2):69-74.
被引量:4
6
辜德宏,王家宏,王健.
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对体育发展的影响研究[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9,53(3):9-17.
被引量:20
7
吴晓玲,顾栩名,张婕,钟诚.
“互联网+”背景下竞技体育信息共享平台建构研究[J]
.山东体育科技,2019,41(2):46-49.
被引量:6
8
吕和武,吴贻刚,辜德宏.
国际竞技体育政策分析及中国发展路径研究[J]
.体育科学,2019,39(8):12-21.
被引量:30
9
姜熙.
日本“铃木计划”研究及其对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启示[J]
.中国体育科技,2019,55(9):108-115.
被引量:12
10
张俊珍,许治平,郭伟,方可.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竞技体育资源配置与利用的实证研究[J]
.体育学研究,2020,34(4):63-71.
被引量:5
1
纪成龙.
俄罗斯男篮的崛起及其启示——以第30届伦敦奥运会为例[J]
.福建体育科技,2013,32(4):42-44.
2
马辉.
体育教育专业篮球专修课程过程性评价研究[J]
.商情,2013(51):364-364.
3
叶群策,鲍春楠.
浅析青少年击剑运动员的心理及训练[J]
.少年体育训练,2009(4):48-48.
被引量:2
4
倪丽慧.
关于学校体育活动俱乐部构建的研究[J]
.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3(4):180-180.
5
李平.
中学体育改革初探[J]
.新西部(理论版),2009(12):215-215.
被引量:2
6
潘白云.
论太极拳的起源及发展[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16(3):104-105.
被引量:12
7
向洪涛.
浅谈新课程改革后体育教学的改变[J]
.汉中科技,2011(2):64-65.
8
肖林鹏,李宗浩,裴立新.
中国竞技体育优先发展战略回顾与总结[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26(2):1-3.
被引量:46
9
宋京.
浅析排球运动的发展历程及其文化内涵[J]
.运动,2010(4):130-131.
被引量:3
10
周健,尹航.
体育文化对高校学生体育行为的影响[J]
.青年与社会(下),2013(2):196-196.
体育文化导刊
2015年 第5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