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福克纳笔下的“他者”女性形象——以《八月之光》为例 被引量:1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文章运用法国著名存在主义女作家西蒙·德·波伏娃的存在主义女性主义理论对小说《八月之光》进行解读。通过对小说中女性在种族主义和清教主义双重压迫下的"他者"处境及女性角色在该处境下所进行的不同程度的抗争进行分析,进而揭示出威廉·福克纳本人在小说中所体现的女性观。
出处 《鄂州大学学报》 2014年第12期46-48,共3页 Journal of Ezhou University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2

  • 1Wittenberg, Judith Bryant. Faulkner:The Transfiguration of Biography[M]. Lincoln: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79: 128. 被引量:1
  • 2朱立元主编..当代西方文艺理论 增补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511.
  • 3西蒙·德·波伏娃.第二性[M].李强,译.北京:西苑出版社.2004:23. 被引量:1
  • 4李常磊,王秀梅.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威廉·福克纳创作艺术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8. 被引量:1
  • 5D.L.卡莫迪.妇女与世界宗教[M].徐钧尧,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9. 被引量:1
  • 6张佐娟.希望所在——福克纳笔下魅力女性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5):124-126. 被引量:3
  • 7肖明翰著..威廉·福克纳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464.
  • 8Pilkington, John. The Heart of Yoknapatawpha [M]. Mississippi: University Press of Mississippi, 1981: 146. 被引量:1
  • 9威廉·福克纳.八月之光[M].蓝仁哲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被引量:8
  • 10魏玉杰.海因斯和乔安娜——种族主义的两种形式[J].外国文学评论,1997(3):54-59. 被引量:5

二级参考文献5

共引文献12

引证文献1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