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通感”与语义演变规律——国外研究成果介绍
被引量:
1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通感”,简单地说,就是“感觉挪移”,本是一种心理现象。对这种心理现象进行描述,就产生了“通感”的语言现象。有些表示某种感觉的词语,由于经常被用来描述他种感觉,久而久之便获得了表示他种感觉的意义,从而形成了词义的引审和扩展。无论是从语义学还是修辞学的角度,把握这种词义引申和扩展的规律都十分重要。
作者
於宁
出处
《当代修辞学》
CSSCI
1989年第6期32-33,共2页
Contemporary Rhetoric
关键词
“通感”
成果介绍
国外研究
语义演变
规律
感觉挪移
心理现象
词义引申
分类号
H136.5 [语言文字—汉语]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55
引证文献
11
二级引证文献
42
同被引文献
55
1
汪少华.
移觉的认知性阐释[J]
.修辞学习,2001(4):18-19.
被引量:15
2
胡壮麟.
语言·认知·隐喻[J]
.现代外语,1997,20(4).
被引量:346
3
彭文钊.
隐喻──认知与阐释[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22(1):41-45.
被引量:25
4
马清华.
词义类扩的相貌知觉倾向[J]
.语文研究,1999(2):9-13.
被引量:2
5
赵艳芳.
认知的发展与隐喻[J]
.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10):8-10.
被引量:112
6
Р.А.Будагов,石安石.
符号——意义——事物(现象)[J]
.当代语言学,1981(1):29-35.
被引量:6
7
袁晖.
论现代汉语中的“通感”[J]
.江淮论坛,1980(5):109-114.
被引量:9
8
錢锺书.
通感[J]
.文学评论,1962(1):13-17.
被引量:115
9
万明华.
论通感性意象的语言呈现[J]
.当代修辞学,1996(3):26-28.
被引量:7
10
胡宪.
“通感”的来源与运用[J]
.当代修辞学,1996(6):14-15.
被引量:2
引证文献
11
1
徐莲.
通感式词义引申的规律及其扩展[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27(5):14-18.
被引量:18
2
王彩丽.
通感——从修辞到认知的过程分析[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18(6):38-41.
被引量:5
3
许峰,刘心全.
异曲同工:汉英通感的形成机制与认知阐释对比[J]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5):92-97.
被引量:3
4
陈清,刘玉红.
英语学习中通感隐喻的作用探讨[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29(11):216-218.
5
周双娥.
有声有色之艺术语言——通感之声音和颜色的映射中英例析与鉴赏[J]
.考试周刊,2014(13):16-17.
6
周双娥,陈美虹.
耳中见色 眼里闻声——通感之听觉和视觉的映射理据探研[J]
.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4,26(4):34-37.
被引量:3
7
何贤慧.
符号学分析下的认知隐喻之于词汇教学[J]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7(6):122-125.
8
傅惠钧.
通感词的实质、类型及特征[J]
.现代语文,2022(5):4-13.
被引量:1
9
王娟.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英语专业学生通感式多义词习得研究[J]
.海外英语,2016(15):219-220.
被引量:1
10
蒋国学.
隐喻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26(2):59-62.
被引量:10
二级引证文献
42
1
杜芳,胡蓉.
认知语言学下英语专业学生通感式多义词习得分析[J]
.作家天地,2020(23):16-17.
2
段世齐.
通感的生成机制与意义构建[J]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0,30(4):132-134.
被引量:3
3
王建卿.
谈英语学习者隐喻能力的培养[J]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14(3):58-60.
被引量:22
4
杨波,张辉.
跨感官感知与通感形容词研究[J]
.外语教学,2007,28(1):16-21.
被引量:27
5
石琳.
通感的认知性阐释[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8(4):170-172.
被引量:2
6
王彩丽.
通感——从修辞到认知的过程分析[J]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7,18(6):38-41.
被引量:5
7
许峰,刘心全.
异曲同工:汉英通感的形成机制与认知阐释对比[J]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5):92-97.
被引量:3
8
曾志芳.
浅析原型范畴理论于词义引申研究的应用[J]
.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5):100-102.
被引量:1
9
彭玉康.
通感研究回望[J]
.河南社会科学,2008,16(6):117-119.
被引量:6
10
雷斌.
On Aesthetic Feelings of Synaesthesia[J]
.科技信息,2008(29):210-211.
1
蒋忱.
通艺术深意 感音乐之美——论通感对音乐课堂的作用[J]
.音乐天地,2009(4):13-14.
被引量:2
2
鲁东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科带头人与成果介绍[J]
.语文建设,2006(4).
3
王银泉,万玉书.
外语学习焦虑及其对外语学习的影响——国外相关研究概述[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33(2):122-126.
被引量:873
4
郑英魁.
语义学与俄语动物名称的语义研究[J]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3(5):92-95.
5
河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研究中心成员及成果介绍[J]
.语文建设,2006(7).
6
邹娟娟,常波.
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环境下的焦虑研究[J]
.海外英语,2012(1X):77-79.
7
刘水.
浅析医学双语教材的操作模式[J]
.中国出版,2006(7):51-52.
被引量:3
8
周方和.
SYNAESTHESIA——一种独特的修辞方法[J]
.外语与外语教学,1990(3):1-5.
9
柯彼德.
汉语语言学丛书在联邦德国问世[J]
.世界汉语教学,1990,4(2):87-87.
10
全国中青年翻译家笔会会议纪要[J]
.语言与翻译,1991,0(1):5-6.
当代修辞学
1989年 第6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