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1期109-111,共3页
Chinese Journal of Histochemistry and Cytochemistry
参考文献4
1 熊正文.微波修复抗原技术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中的应用现状[J]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1998,14(2):177-179. 被引量:20
2 黄小萍,刘俊斌.盐酸在免疫组化染色中的应用[J]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1999,15(5):463-463. 被引量:1
3 熊正文,胡海霞,苏红,商磊岩.冰冻切片染色方法的改进[J]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1996,5(1):71-71. 被引量:4
4 熊正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中抗原修复的研究进展[J] .中华病理学杂志,1997,26(2):124-126. 被引量:74
二级参考文献31
1 熊正文.抗原修复的常用技术及评价[J]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1997,6(3). 被引量:5
2 熊正文,潘书文,李春光,苏红,胡海霞.微波辐射促进5—羟色胺与脑血管双染方法的探讨[J] .解剖学杂志,1995,18(3):289-291. 被引量:11
3 苏红,谷化平,熊正文,胡海霞.应用微波技术促进嗜酸杆菌染色的方法[J]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1995,11(2):167-167. 被引量:3
4 纪小龙,曹晓哲,胡南南.微波炉在临床快速病理技术中的应用[J]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1995,11(4):334-336. 被引量:13
5 熊正文,李春光,胡海霞,苏红,高磊岩.癌细胞DNA和EMA双标记微波染色技术[J]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1996,12(4):360-361. 被引量:3
6 倪灿荣.影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的各种因素[J] .中华病理学杂志,1996,25(6):383-384. 被引量:17
7 中华病理学杂志编辑委员会.《全国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与诊断标准化专题研讨会》会议纪要[J].中华病理学杂志,1996,25(6):326-328. 被引量:40
8 熊正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中抗原修复的研究进展[J] .中华病理学杂志,1997,26(2):124-126. 被引量:74
9 熊正文,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1996年,5卷,71页 被引量:1
10 熊正文,解剖学杂志,1995年,8卷,289页 被引量:1
共引文献88
1 熊正文,朱光君,苏红,李春光,胡海霞.CD44s基因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研究[J] .中国医师杂志,2002,4(S1):20-22.
2 郑海燕,郭仁德,王新允,陈剑秋.胃癌中CD34微血管计数抗原修复条件的选择[J] .临床荟萃,2001,16(13). 被引量:2
3 涂侃,王启伟,高玟,罗庆丰.微波技术在ELISA法检测乙肝标记物中的应用研究[J] .实验与检验医学,2001,23(5):262-263. 被引量:1
4 熊正文,李春光,丁华野,史晓东,苏红,胡海霞.抗原修复脱钙组织石蜡切片抗原性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效果的比较[J] .解放军医药杂志,1999,21(6):405-408. 被引量:11
5 熊正文,李春光,王伯云,丁华野,田玉旺,史景良.影响免疫组化特异性染色的因素分析及对策[J] .解放军医药杂志,1998,20(5):385-387. 被引量:1
6 熊正文,王炳胜,苏红,胡海霞,李春光,黄勇.抗原修复技术在脱钙组织冰冻切片免疫组化染色中的应用[J]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04,14(3):151-154.
7 熊正文,李宏伟,黄勇,李春光.骨组织脱钙技术及在免疫组化染色中的应用[J]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04,14(3):175-178. 被引量:13
8 熊正文,孙印臣,张绪斌,安赵栓.“低温微波-硝酸快速脱钙”技术研究及应用[J] .中国实验动物学杂志,2002,12(6):356-358. 被引量:10
9 熊正文,李德炳,李宏伟,苏红,黄勇,胡海霞,李春光.非小细胞肺癌CD44v6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研究及其意义[J] .华北国防医药,2004,16(4):229-231. 被引量:1
10 刘俊,陈宣世,龙汉安.三种不同抗原修复法对二种免疫组化染色法的影响[J] .泸州医学院学报,2004,27(5):440-441.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82
1 徐平.病理诊断中免疫组化技术的应用研究[J] .中外医疗,2008,27(21):40-41. 被引量:7
2 范慧,张紧,杜德利,葛庆玲.抗原修复液pH对免疫组化的影响[J] .山东医药,2001,41(12):43-44. 被引量:4
3 孟奎,石群立,周晓军,吴慰霖,周洁,周航波.组织芯片技术在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阳性对照中的应用[J]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4,11(6):435-436. 被引量:9
4 景青萍,张建中,郑燕华,张铭.微组织芯片在免疫组化染色对照实验中的应用[J]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5,12(2):154-154. 被引量:7
5 陈水平,丁毅,高美钦.一种简易的免疫组织化学阳性对照新方法[J] .中华病理学杂志,2006,35(11):693-694. 被引量:5
6 郑晖,罗洪英,颜亚晖.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常见问题分析及对策[J]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07,16(1):126-128. 被引量:13
7 Feng J, Funk WD, Wang SS, et al.The RNA component of human telomerase.Science,1995,269(5228)∶1236-1241 被引量:1
8 Nakamura TM, Morin GB, Chapman KB, et al. Telomerase catalytic subunit homologs from fission yeast and human. Science,1997,277(5328)∶955-959 被引量:1
9 Sugihara M, Ohshima K, Nakamura H, et al. Decreased expression of telomerase-associated RNAs in the proliferation of stem cells in comparision with continuous expression in malignant tumors. Int J Oncol,1999,15(6)∶1 075-1 080 被引量:1
10 熊正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中抗原修复的研究进展[J] .中华病理学杂志,1997,26(2):124-126. 被引量:74
引证文献15
1 权莉,张锦波,李华仁.鼻咽癌组织潜伏膜蛋白1不同抗原修复方法的比较研究[J]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4,10(16):137-137.
2 苏涛,孙宏晨,欧阳喈.腺样囊性癌端粒酶活性的免疫组化检测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J] .口腔医学研究,2004,20(4):362-363. 被引量:2
3 陈龙,周晓春,齐洁敏.抗原修复技术在免疫组化中的应用[J] .承德医学院学报,2004,21(4):325-327. 被引量:2
4 孟奎,周晓军.免疫组织化学病理诊断中抗体及检测系统的选择[J]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4,20(5):629-631. 被引量:8
5 孟奎,石群立,周晓军,吴慰霖,周洁,周航波.组织芯片技术在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阳性对照中的应用[J]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4,11(6):435-436. 被引量:9
6 林晓芸,吴钦穗,杨聪玉.一种新型脱蜡抗原修复液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中的应用[J] .福建医药杂志,2008,30(5):90-91.
7 曾玲.胰酶用于肾穿组织石蜡切片免疫组化的经验总结[J] .福州总医院学报,2008,15(B12):378-378.
8 鲁波,任丽芳,李美平,沈寅,张鹏,包磊.双拼对照法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中应用[J]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14,30(3):337-338. 被引量:6
9 张卫琴.免疫组化的室内质控[J] .现代医药卫生,2014,30(7):1022-1025. 被引量:2
10 侯宁,陈玲红,赵坡.抗原修复对端粒酶逆转录酶免疫组化染色效果的影响[J]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2,9(2):116-116.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54
1 马晓菁.多组织阳性对照蜡块的制作及应用[J] .医学信息,2017,30(2):254-255. 被引量:2
2 虞佳燕,丁国芳.PAS和CK双重染色法在胃粘膜活检标本中的应用[J] .浙江医学教育,2012,11(1):48-50.
3 石群立,孟奎,陈琴,燕晓雯.组织芯片应用的现状与前景[J]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05,4(1):4-8. 被引量:8
4 梁效功,吴华新.骨髓涂片免疫组化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的应用[J] .华西医学,2005,20(4):657-657. 被引量:6
5 杨举伦,宋蜀伶,李霞,赵玺龙,蔡琳.高原地区不同抗原修复方法对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的影响[J] .解放军医学杂志,2005,30(12):1115-1117. 被引量:2
6 王永军,王珩,王小玲,刘世正.内源性生物素对免疫组化染色的影响及消除方法[J]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5,21(6):735-736. 被引量:7
7 许向青,彭佑铭,刘映红,夏运成,姜文玲.石蜡切片免疫荧光染色在肾脏病理诊断中的应用[J]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6,22(2):230-230.
8 李丹,李甘地,刘卫平,李俸媛,潘云.柠檬酸盐和EDTA缓冲液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Ki-67和bcl-2抗原修复的比较[J]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6,22(3):347-349. 被引量:7
9 陈水平,丁毅,高美钦.一种简易的免疫组织化学阳性对照新方法[J] .中华病理学杂志,2006,35(11):693-694. 被引量:5
10 李洪涛,宁连胜,张斌,王金科,牛昀,高宇.利用组织芯片方法探讨乳腺癌组织中TIMP-1 TIMP-2表达及预后意义[J] .中国肿瘤临床,2007,34(3):132-135. 被引量:2
1 智俐,贾军乐.免疫组化技术中抗原修复的应用[J] .包头医学院学报,2006,22(2):204-205. 被引量:1
2 陈龙,周晓春,齐洁敏.抗原修复技术在免疫组化中的应用[J] .承德医学院学报,2004,21(4):325-327. 被引量:2
3 杨橙,卢勇.免疫组化常用抗原修复技术及注意事项[J]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1996,14(2):162-162.
4 张玮,郭顺根.免疫组织化学中抗原修复的研究进展[J] .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2002,11(3):329-330. 被引量:2
5 袁士成,张鋆歆,陈妹琼,陈芳芳,李卫东,杜平,李庆勇,张秀圆.探索细胞免疫组化染色抗原修复方法的合理选择[J] .诊断病理学杂志,2011,18(6):472-473. 被引量:8
6 肖岚,蔡文琴.一氧化氮(NO)在现代生物医学上的意义[J] .四川解剖学杂志,1995,3(2):124-125. 被引量:1
7 安赵栓,姚建斌,熊正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中应注意的问题[J] .华北国防医药,2003,15(2):131-132.
8 骆新兰,林兴滔,罗东兰,刘艳辉,庄恒国.pH9.0不同成分的抗原修复液对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的影响[J] .中华病理学杂志,2012,41(3):192-194. 被引量:11
9 宋东明,朱安峰.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技术在胸水、腹水诊断中的应用[J] .吉林医学,2012,33(28):6082-6084. 被引量:3
10 陈琼霞.免疫组织化学抗原修复液PBS与EDTA的比较[J] .数理医药学杂志,2009,22(4):482-483. 被引量: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