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国际问题研究的精英舆论
被引量:5
Nurturing Elite Media on International Studies
出处
《国际经济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4-16,共3页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参考文献8
-
1刘同舜:《权力关系的转移和冷战的结束》,载袁明主编:《跨世纪的挑战:中国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83页,重庆出版社,1992. 被引量:1
-
2盛宁.世纪末·“全球化”·文化操守[J].外国文学评论,2000(1):1-15. 被引量:24
-
3张毅君.全球化与多极化、单极化、美国化[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0(12):5-10. 被引量:10
-
4时殷弘.西方对非西方:当今美国对华态度的根本原因[J].战略与管理,1996(3):8-9. 被引量:3
-
5雷蒙·阿隆著、刘燕清等译:《雷蒙·阿隆回忆录--五十年的政治思考》,65页,三联书店,1992. 被引量:1
-
6钟叔河:《走向世界--近代中国知识分子考察西方的历史》,141页,中华书局,2000. 被引量:1
-
7王岳川.《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知识分子》[J].科学中国人,2001,(12). 被引量:1
-
8陈乐民..《"全球化"与中国》..资中筠主编..《冷眼向洋--百年风云启示录》,下卷..三联书店,,2000..361页.. 被引量:1
共引文献34
-
1陈林侠.华语电影中的地域转移与空间叙事——大陆、香港、台湾电影改编中的地域比较研究[J].社会科学,2007(7):185-192. 被引量:10
-
2王予霞.外国文学研究中的文化身份问题[J].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0(4):64-69. 被引量:2
-
3张平功.文化研究的开放性与全球性[J].外国文学研究,2000,22(4):24-26. 被引量:6
-
4王毅.文化全球化的实质与消极后果——兼论鼓吹“文化全球化”与“文化转型”的盲目[J].理论与改革,2004(5):94-97. 被引量:2
-
5石海峻.地域文化与想像的家园——兼谈印度现当代文学与印度侨民文学[J].外国文学评论,2001(3):24-33. 被引量:5
-
6曾阳萍.作为批评家的T.S.艾略特[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18(1):63-65. 被引量:1
-
7林广泽.忧思“文化全球化”[J].当代文坛,2002(4):89-91. 被引量:7
-
8朱桂成.文化全球化·文化操守·翻译策略[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3):74-76. 被引量:3
-
9邱建军.经济全球化的另一面——对我国国家安全的几点挑战[J].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5,7(1):19-23. 被引量:3
-
10周小仪,申丹.中国对西方文论的接受:现代性认同与反思[J].中国比较文学,2006(1):100-114. 被引量:2
同被引文献56
-
1李庆余.试论关于美国现代化的第三次大辩论[J].南京社会科学,1998(2):37-44. 被引量:3
-
2刘长敏.美国社会的高级智囊 ——“思想库”[J].政府法制,1998,0(9):52-55. 被引量:1
-
3张国庆.白宫前沿[J].经济,2004(11):90-90. 被引量:1
-
4时殷弘.风物长宜放眼量——论中国应有的外交哲学和世纪性大战略[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2):13-20. 被引量:10
-
5萧良.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美国历史最久的思想库[J].今日中国论坛,2005(12):64-65. 被引量:2
-
6Judy Pearsall, ed., Concise Oxford Dictionar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p. 1486. 被引量:1
-
7[美]斯坦利·霍夫曼著,林伟成等译.《当代国际关系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1、26—33页. 被引量:1
-
8Tum Dunn,Inventing International Society,Londn:Macmillan Press,1998, p. 16. 被引量:1
-
9Hedley Bull,"International Theory:The Case for A Classical Approach,"World Politics 3,April 1996. 被引量:1
-
10[美]戈登·克雷格,亚历山大·乔治著,时殷弘,周桂银,石斌译.《武力与国家谋略:现时代的外交问题》,商务印书馆即出.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26
-
1张金平,肖宪.国际关系理论学框架初构[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11):25-30.
-
2何忠义.从国际关系期刊看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基于近年来《世界经济与政治》杂志的分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11):66-74. 被引量:10
-
3石斌.权力·秩序·正义——“英国学派”国际关系理论的伦理取向[J].欧洲研究,2004,22(5):1-23. 被引量:16
-
4方长平.中国国际关系理论建设:问题与思考[J].教学与研究,2005(6):46-51. 被引量:6
-
5石斌.探索国际问题研究的融通之道——读《国际关系评论》(1-4辑)的几点印象[J].欧洲研究,2005,23(3):146-153.
-
6刘勇为.近年来国内对英国学派的研究综述[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26(3):13-17.
-
7李桂峰.近年来国内大战略研究综述[J].世纪桥,2008(2):151-152.
-
8王俊生.国际关系理论的普适性与国别性:一个知识性的梳理[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8,25(1):106-112. 被引量:5
-
9殷凤春.公众舆论对公共政策的影响述评[J].行政与法,2008(5):7-10. 被引量:7
-
10夏建军.从报道中国人权问题看英国传媒的政见表达手法[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7(4):121-126.
-
1精英舆论[J].读书,2002(4):157-158.
-
2袁明.略论中国在美国的形象——兼议“精英舆论”[J].美国研究,1989,3(1):37-51. 被引量:11
-
3王霏皓.从富布赖特听证会看美国精英舆论如何作用于中美关系的“破冰”[J].黑龙江史志,2008(8X):54-55.
-
4吴潜涛,杨丽坤.改革开放以来爱国主义教育的回顾与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9(5):94-94.
-
5高长苗.谈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现实性[J].丽水学院学报,1987,12(4).
-
6王继宣.自信与中国梦[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1):59-61.
-
7赖宇辉.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发展过程及特点[J].理论学习与探索,2002(4):17-19.
-
8陈建平,雷美霞.“品牌”与“软实力”:关于政府形象问题的研究综述[J].福州党校学报,2009(1):30-33. 被引量:2
-
9冯定.列宁对我们今天的启示[J].江淮论坛,1980(5):28-31.
-
10“竞业限制”规定变化大——《劳动合同法》二审争议依然[J].保密工作,2007(2):42-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