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讨论了现代隐身飞机所利用的各种隐身技术 ,简要说明它们的隐身原理和隐身技术 。
出处
《航天电子对抗》
2001年第6期42-45,共4页
Aerospace Electronic Warfare
参考文献9
-
1邓扬建.等离子体有源隐身的技术分析[J].电子对抗技术,2000,15(2):21-25. 被引量:11
-
2陈永光.从科索沃战争看电子对抗对反隐身的影响[J].电子对抗技术,2000,15(2):27-32. 被引量:3
-
3刘春生.军事等离子体技术[J].航天电子对抗,2000,29(3):55-58. 被引量:14
-
4施德恒,熊水英.现代作战飞机的红外隐身技术述评[J].航天电子对抗,2000,29(3):59-62. 被引量:16
-
5周梁,田武.隐身技术的发展趋势[J].国外科技动态,2001(2):27-29. 被引量:14
-
6钟华等编著.隐身技术[M].国防工业出版社,1997. 被引量:1
-
7阮颖铮等.雷达截面与隐身技术[M].国防工业出版社,1998. 被引量:4
-
8解长城编.世界武器大观.第一分册,军用飞机[M].长城出版社,1991. 被引量:1
-
9乔松楼等编著.军事技术的今天和明天[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被引量:1
二级参考文献7
-
1李新华,陈雷,孟晓雄,孙彦平.国外涂料型红外隐身材料研制现状和发展方向分析[J].红外技术,1994,16(1):5-11. 被引量:58
-
2蔡毅.浅谈现代战斗机的红外隐身技术[J].红外技术,1994,16(6):6-10. 被引量:8
-
3康青.红外隐身机理与应用[J].红外技术,1996,18(1):25-27. 被引量:11
-
4陈永光,孙仲康.干扰条件下的双基地定位跟踪[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1996,18(7):49-57. 被引量:2
-
5谭显裕.飞行器红外隐身的技术途径[J].红外与激光工程,1997,26(3):62-63. 被引量:3
-
6陆红.飞行器利用等离子体隐身的原理及应用[J].飞航导弹,1999(6):22-25. 被引量:15
-
7唐大经.反舰导弹光电干扰环境综述[J].航天电子对抗,1992(2):26-32. 被引量:5
共引文献55
-
1易瑔,梁新宇,解国栋,李强.浅谈等离子体隐身技术在武器装备上的应用[J].火力与指挥控制,2006,31(S1):45-47. 被引量:7
-
2左红,何立明,兰宇丹,史峰.发动机尾喷管等离子体红外隐身技术研究[J].弹箭与制导学报,2006,26(S1):238-241. 被引量:1
-
3李尚生,姜永华.反雷达隐身技术的现状与发展[J].海军航空工程学院学报,2001,16(1):179-182. 被引量:1
-
4陈彪,张春元.红外隐身技术在军事上的应用[J].光学技术,2006,32(z1):577-580. 被引量:5
-
5周友杰,何俊发,盛兆玄,王君.人工等离子体抗巡航导弹研究[J].飞航导弹,2004(9):43-46. 被引量:1
-
6刘良涛,祝大军,刘盛刚.等离子体天线的原理与设计[J].雷达与对抗,2004,24(4):26-30. 被引量:2
-
7张卫东,张友荣,姚晓山.雷达移动电站红外隐身技术[J].空军雷达学院学报,2003,17(2):65-68. 被引量:1
-
8方绍强,赵尚弘,余侃民,刘涛.飞行器等离子体隐身技术[J].现代防御技术,2005,33(2):32-35. 被引量:8
-
9周友杰,何俊发,王红霞,赵玮.等离子体干扰巡航导弹研究[J].现代防御技术,2005,33(2):61-64. 被引量:5
-
10王浩,刘敬民,张洁,李江涛.先进战斗机光电传感器综合系统及其光电对抗技术[J].光电技术应用,2005,20(5):67-72. 被引量:6
同被引文献178
-
1杜茂平,魏伯荣,闫刚,杨海涛,肖琰.填充型导热橡胶研究开发现状[J].合成橡胶工业,2007,30(1):73-77. 被引量:4
-
2张芳,王小群,杜善义.相变温控在电子设备上的应用研究[J].电子器件,2007,30(5):1939-1942. 被引量:21
-
3易瑔,梁新宇,解国栋,李强.浅谈等离子体隐身技术在武器装备上的应用[J].火力与指挥控制,2006,31(S1):45-47. 被引量:7
-
4谢俊磊,杜仕国,施冬梅.新型雷达吸波材料研究进展[J].飞航导弹,2008(7):58-61. 被引量:10
-
5蒋洪罡,王力,栗付平,朱丽平.不同粒径SiC对氟醚橡胶性能的影响[J].航空材料学报,2008,28(5):89-93. 被引量:15
-
6李海燕,何友金,吕原,贺中人.反红外隐身飞机技术研究[J].现代防御技术,2008,36(5):6-9. 被引量:4
-
7方有培,黄锦安.对毫米波制导的有效干扰途径分析[J].飞航导弹,2000(6):50-53. 被引量:8
-
8龚淑林.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及其影响[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8,19(1):67-74. 被引量:7
-
9古奥.英雄重生 米波三坐标雷达的发展现状[J].现代兵器,2009(4):50-51. 被引量:2
-
10黄鲁成,成雨,吴菲菲,苗红,李欣.关于颠覆性技术识别框架的探索[J].科学学研究,2015,33(5):654-664. 被引量:104
引证文献13
-
1刘志春,袁文,苏震,李世诚.国外先进战斗机的光电自卫系统[J].激光与红外,2009,39(1):3-7. 被引量:1
-
2韦第升,王小群,杜善义.复合材料在红外隐身技术中的应用[J].航空学报,2009,30(12):2462-2468. 被引量:8
-
3孙子杰,毛根旺,栗金平,胡伟,黄先科.隐身技术在飞行器上的应用[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1,25(2):106-111. 被引量:6
-
4刘文一,刘鹏,刘荣丰.飞行器隐身技术关键技术及其发展趋势[J].科技信息,2011(17):56-56. 被引量:1
-
5童剑,李照顺,柳强,董蒙.针对隐身突防的海上编队雷达网建模与仿真[J].指挥控制与仿真,2013(1):31-37. 被引量:1
-
6冯仕猛.战机及导弹的隐身材料技术发展趋势探析[J].飞航导弹,2013(12):82-85.
-
7许稼,彭应宁,夏香根,龙腾,毛二可.空时频检测前聚焦雷达信号处理方法[J].雷达学报(中英文),2014,3(2):129-141. 被引量:23
-
8高磊,龚光碧,魏绪玲,梁滔,徐典宏.功能纳米填料在橡胶中的作用及橡胶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J].合成橡胶工业,2015,38(1):67-73. 被引量:4
-
9李曼,许宏.激光栅栏探测技术[J].光电技术应用,2015,30(3):11-13. 被引量:1
-
10乐意.基于合成导向矢量的超分辨技术在米波雷达中的应用[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14):152-153. 被引量:1
二级引证文献54
-
1高颂,乐洪宇.国外红外隐身技术的发展[J].舰船电子工程,2010,30(10):17-22. 被引量:13
-
2刘洋,林一楠.激光与红外隐身技术的发展[J].舰船电子工程,2011,31(6):19-23. 被引量:7
-
3宋新波,吕雪艳,章建军.飞机红外隐身技术研究[J].激光与红外,2012,42(1):3-7. 被引量:32
-
4石智新.国外直升机载雷达[J].四川兵工学报,2012,33(3):115-118. 被引量:3
-
5付昭旺,于雷,刘霞,曲大鹏.网络信息支持下目标“虚拟跟踪”方法研究[J].电光与控制,2013,20(4):1-6. 被引量:2
-
6李佩青,田英,曹嘉峰,陈婷婷,熊继军,丑修建.自适应红外隐身技术研究进展[J].传感器与微系统,2013,32(10):5-8. 被引量:17
-
7付昭旺,于雷,李战武,李飞.战斗机隐蔽接敌轨迹优化方法[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2013,35(5):52-58. 被引量:6
-
8何友,黄勇,关键,陈小龙.海杂波中的雷达目标检测技术综述[J].现代雷达,2014,36(12):1-9. 被引量:62
-
9陈潜,付朝伟,刘俊豪,吴嗣亮.基于随机脉冲重复间隔Radon-Fourier变换的相参积累[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5,37(5):1085-1090. 被引量:6
-
10陈晨,王喆.红外定向对抗技术与装备的发展研究[J].光电技术应用,2015,30(2):1-6. 被引量:4
-
1周成.雷达吸波材料的隐身原理[J].江苏航空,1990(1):26-26.
-
2高艳东,白立春,安永丽.等离子体隐身技术及其应用现状[J].中国科技信息,2008(8):30-31. 被引量:2
-
3谭显裕.隐身与反隐身技术发展趋势[J].电光与控制,1989(4):26-31.
-
4陶东香,吴华,程嗣仪.现代飞机的雷达隐身技术[J].航天电子对抗,2003,32(5):36-39. 被引量:4
-
5夏新仁,邓发升.等离子体隐身技术的特点及应用[J].雷达与对抗,2002,22(1):17-21. 被引量:14
-
6李悦霖.美国探索视觉隐身[J].国际航空,2009(12):24-25. 被引量:1
-
7刘晓春.雷达吸波材料与飞机隐身技术[J].江苏航空,1996(3):14-19.
-
8彭艳萍.飞机隐身技术及隐身材料[J].航空学报,1999,20(3):287-288. 被引量:18
-
9柳权.飞机隐身技术的发展趋势[J].航空精密制造技术,2004,40(5):6-7. 被引量:1
-
10吴秀霞.英国研发雷达隐身技术[J].科技信息,2006(02X):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