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新疆财经》
1994年第2期34-37,共4页
Finance & Economics of Xinjiang
同被引文献16
-
1刘永爱.从经济变迁的演化浅析企业创新[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0(3):47-49. 被引量:2
-
2谢金蓉.论宏观经济调控模式的转换及其要求[J].金融教学与研究,1995(4):38-40. 被引量:1
-
3[美]埃德加·胡佛.《区域经济学导论》,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被引量:1
-
4D. C. North, Location Theory and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June, 1995. 被引量:1
-
5C. Clark, The Conditions of Economic Progress. New York: St. Martion's, 1940. 被引量:1
-
6E. W. Soja, Postmetropolis : Critical Studies of Cities and Regions. Oxford: Biadwell, 2000. 被引量:1
-
7熊筱红.经济发展的科技要素与“创新理论”[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28(1):83-85. 被引量:1
-
8白井文.要素流动规律与西部地区的要素积聚[J].南方经济,2001,30(1):53-55. 被引量:14
-
9杨治,杜朝晖.经济结构的进化与城市化[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0,14(6):82-88. 被引量:84
-
10李文良,郝英杰.略论我国政府宏观调控模式的转变[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12-15.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39
-
1李梅,杨明俊.中国城市产业结构问题研究综述[J].工业技术经济,2006,25(2):5-8. 被引量:9
-
2沈镭,刘晓洁.资源流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探析[J].资源科学,2006,28(3):9-16. 被引量:53
-
3张星文,庄晋财.小企业集群的区域要素整合能力评估体系初探——小企业集群发展与“三农”问题缓解系列研究之四[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8(4):8-11. 被引量:3
-
4赵媛,郝丽莎.20世纪末期中国石油资源空间流动格局与流场特征[J].地理研究,2006,25(5):753-764. 被引量:39
-
5杨晓丽.中国区域资金流动问题的研究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6(10):64-67. 被引量:2
-
6吕瑶.论沈阳服务业与城市化互动发展的对策思路[J].企业经济,2006,25(11):120-121. 被引量:1
-
7欧阳峣,生延超.城市化水平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在互动机制[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11):47-51. 被引量:8
-
8刘淑娟,翟荣新.城市化进程中产业结构演变的实证分析[J].德州学院学报,2006,22(6):97-99.
-
9李培祥.城市产业结构转换与土地利用结构演变互动机制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1):10069-10070. 被引量:13
-
10韩瑞玲,路紫.论区域经济地理基本特征的描述系统——以中国经济地理为例[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1(6):825-829. 被引量:3
-
1张贡生.东西合作研究述评[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9,25(2):26-33. 被引量:1
-
2储昭斌.论中西部省会城市要素市场的构建[J].天府新论,2015(5):140-144. 被引量:1
-
3义旭东.论生产要素的区域流动[J].生产力研究,2004(9):16-17. 被引量:9
-
4义旭东.论区域要素市场的发展与完善[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2(2):88-90. 被引量:2
-
5李琳,刘莹.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驱动机制探析[J].当代经济研究,2015(5):67-73. 被引量:35
-
6麦挺.要素产出贡献度与联动发展长三角[J].上海经济,2003(5):13-15.
-
7方大春,孙明月.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战略定位和路径选择[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4,12(5):63-67. 被引量: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