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春恨文学表现的本质原因及其与悲秋差异——中国古代春恨主题再论
被引量:
5
The Nature of the Presentation of Literature of Feeling Sorrowful about Spring and it's Difference from Feeling Sorrowful about Autumn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春恨可分两种 :一是面对初春、仲春美景的怨春、恨春 ,感伤自身本质没有在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中得到应有肯定 ;另一种是面对暮春残景的惜春、悯春 ,联想自身在现实中被否定和难于被肯定。春恨本质意义在前一种。诸多写男女之情的文人抒情之作 ,可用“春恨”模式解悟阐释 ,即借特定物候与女性口吻发自我本质不得实现的怅恨 ,这是中国文人心态一个独特写照。
作者
王立
机构地区
辽宁师范大学中文系
出处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3期92-98,共7页
Journal of Liaocheng Teachers University
关键词
悲秋情绪
中国古代文学
春恨主题
主题学
文人心态
季节
抒情模式
文学表现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51
引证文献
5
二级引证文献
13
参考文献
3
1
(日)村上哲见著,杨铁婴译..唐五代北宋词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475.
2
[奥]弗洛伊德(Freud,S·) 著,林尘等.弗洛伊德后期著作选[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被引量:1
3
王瑶著..中古文学史论集[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196.
同被引文献
51
1
买艳霞.
祥瑞·琴韵·悲秋——试析"梧桐"在中国文学中的文化意蕴[J]
.社科纵横,2000,15(5):60-61.
被引量:1
2
周淑芳.
中秋诗:诗人对宇宙与人生的审美观照[J]
.沈阳大学学报,2003,15(1):35-38.
被引量:1
3
曲德来.
春与中国古代文学的情恋性爱母题[J]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6(4):36-40.
被引量:5
4
李炳海.
上巳、重阳习俗演变的文学轨迹——民族融合与时俗文学关系浅探[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8(2):7-12.
被引量:7
5
王立.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春恨主题初探[J]
.内蒙古社会科学,1986,7(1):77-83.
被引量:4
6
吉定.
论庚信秋景诗赋及其创作心态[J]
.南通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16(1):11-15.
被引量:1
7
孟修祥.
论宋玉《九辩》的悲秋模式[J]
.中州学刊,1991(1):101-104.
被引量:3
8
尚永亮.
悲秋意识初探[J]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17(4):31-38.
被引量:16
9
张亚新.
略谈建安诗歌的秋冬景物描写[J]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6(3):38-43.
被引量:2
10
邹文生,尹伊.
浅谈杜甫诗中的秋景描写[J]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37(4):74-75.
被引量:2
引证文献
5
1
郭晓婷.
2o世纪80年代以来伤春悲秋诗歌研究综述[J]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1(1):121-124.
被引量:2
2
刘培玉,刘俊超.
论中国文学的“悲秋”主题[J]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2):50-53.
被引量:5
3
沈丛丛,王建平.
伤春悲秋烛照下的两性思维——浅谈温庭筠、李煜词中的儿女情与风云气[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5,30(9):19-22.
被引量:1
4
廖美玉.
感春之意:从“诗人在场”谈唐代物候诗学的建构[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3(5):120-130.
被引量:5
5
李卉,蔡晓伟.
沈祖棻落花诗的春恨表达[J]
.文教资料,2018(5):5-6.
二级引证文献
13
1
马晶晶,卢亚明.
从秋景诗词谈毛泽东的艺术创造力[J]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2007(10):128-128.
被引量:1
2
李政昕.
憾秋声都是梧桐——浅析宋词中的梧桐意象[J]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6):94-95.
3
宋瑞斌.
从“宋玉悲秋”看中国士人的悲秋情结[J]
.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19(8):68-70.
被引量:2
4
陈全.
秋与愁——从语言学角度看“愁”的文化含义[J]
.文学教育(中),2011(8):89-90.
被引量:1
5
廖美玉.
感春之意:从“诗人在场”谈唐代物候诗学的建构[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3(5):120-130.
被引量:5
6
李云婷.
浅析《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伤春情怀[J]
.文学教育,2018,0(1):50-51.
被引量:1
7
卫颖.
2017年中国古代诗学研究概观[J]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37(9):42-47.
8
杨琦.
浅析古代文人的悲秋情怀[J]
.语文建设,2012,0(07X):30-32.
9
董定一.
黑龙江流人方拱乾《何陋居集》中的气候物候描述与伤春悲秋主题[J]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33(4):42-47.
10
高代演.
浅谈杜甫的“伤春”心理及其诗史意义[J]
.今古文创,2021(15):15-16.
1
宋成伟.
《天净沙·秋思》二元主题解读[J]
.语文天地(初中版),2015,0(8):7-9.
2
霍雨佳.
多管齐下,克服“悲秋”情绪[J]
.当代老年,2014(10):50-51.
3
路长伟.
再读《天净沙·秋思》[J]
.现代语文(上旬.文学研究),2011(1):39-40.
4
马元龙.
登高望远 心瘁神伤——兼论中国文人的生命意识[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37(4):55-59.
被引量:15
5
刘乔.
当代文学“天使”书写与日暮途穷[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9(11):193-194.
6
琴台.
爱的心藏在悲悯中[J]
.女性天地,2013(2):46-48.
7
霍寿喜.
多管齐下甩掉“悲秋”情绪[J]
.经济视野,2015,0(20):90-91.
8
裴登峰.
词人与骚人心灵的碰撞——宋词人写宋玉缘由探析[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5(1):46-48.
9
邓成洪.
感受人格力量[J]
.泉州文学,2005,0(2):42-42.
10
朱子.
浅析魏晋文人创作心理形成的原因[J]
.中国校外教育,2009(12):37-37.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