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科技导报》
CAS
CSCD
2001年第6期3-8,共6页
Science & Technology Review
参考文献6
-
1国家统计局编..成就辉煌的20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8:534.
-
2世界银行.1995年世界发展报告[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5.98-99. 被引量:5
-
3世界银行.1991年发展发展报告[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13. 被引量:1
-
4劳尔·普雷维什.外围资本主义[M].商务印书馆,1990.198. 被引量:1
-
5尹保云.现代化的通病[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138-139. 被引量:2
-
6方立.全球化进程中国际经济、政治、文化关系的相互渗透与影响[J].理论前沿,2000(21):3-5. 被引量:12
共引文献16
-
1张晓燕.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及我们应采取的对策[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2,18(4):10-14.
-
2胡永远,刘永呈.中国省际间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相互关系分析[J].人口与经济,2005(5):28-32. 被引量:22
-
3彭新良.全球化对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影响[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7(1):43-47.
-
4靳利华.冷战后三种国家文化安全的战略选择之比较研究[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7,27(1):28-31. 被引量:1
-
5李青,陶阳.改革以来沿海新兴工业省份的发展路径[J].管理现代化,1999,19(1):7-9.
-
6张兴华,雷琳.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化安全现状及其治理向度[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41(5):42-45. 被引量:6
-
7申晓玲.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霸权及对我国文化安全的战略思考[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6(10):14-14. 被引量:1
-
8刁萌萌,王新欣,杨安宁,刘达.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发展进程影响及意义[J].金融经济(下半月),2017(9):40-41. 被引量:1
-
9于凌炜.论中国文化创新问题——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J].社科纵横,2017,32(10):6-9.
-
10叶长安.国家经济合作中的政治冲击与风险规避[J].河南社会科学,2019,27(4):35-40.
同被引文献31
-
1朱春丽.数字化信息在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中的作用[J].硅谷,2009,2(4). 被引量:5
-
2汪一鸣.不发达地区区域开发的几个理论问题[J].地理学报,1993,48(6):497-504. 被引量:15
-
3扬永春.落后地区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A].秦大河.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C].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8.194-197. 被引量:1
-
4Alexander Gerschenkron. Economic Backwardness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M]. The Belk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70. 353-354. 被引量:1
-
5M. Levy, Modernization and the Structure of Societies: A Setting for International Ralations [M]. Princetion University Press, 1988. 737-739. 被引量:1
-
6姜爱林.城镇化、工业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研究[R].武汉大学博士后研究报告,2001.. 被引量:1
-
7国务院研究室."十五"计划纲要报告学习辅导,2001. 被引量:1
-
8张克让.我国西北欠发达地区技术--经济追赶中"后发优势"的若干解析[J]复印报刊资料-城市经济·区域经济分册,2000(04). 被引量:1
-
9夏东.后发优势论研究视角的冲突与拓展——对后发优势范式的评析[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8(3):68-72. 被引量:2
-
10陈栋生.大西北的农业,交通,市场及旅游业[J].西部高新科技,1997(3):5-8. 被引量:1
引证文献6
-
1姜爱林.工业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的基本模式[J].当代经济管理,2005,27(1):76-80. 被引量:2
-
2李昌宁,亢新华,廖红建,石平五.西部地区的优劣势分析及开发对策浅析[J].西部探矿工程,2003,15(6):189-192. 被引量:2
-
3姜爱林.后发优势、跨越式发展与中国信息化[J].南方论刊,2003(1):44-50.
-
4杨永春,张从果.论落后地区的发展与后发优势[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1(3):112-117. 被引量:11
-
5姜爱林.后发优势、跨越式发展与中国信息化研究[J].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2003,23(6):111-116. 被引量:3
-
6姜爱林.工业化与信息化协调发展的基本模式[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0(3):18-23. 被引量:2
二级引证文献19
-
1赵超超,徐爱华.大城市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对中小城市的思考[J].江苏商论,2009(11):82-84.
-
2朱春丽.数字化信息在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中的作用[J].硅谷,2009,2(4). 被引量:5
-
3袁岳驷,赵朝智.湖南经济发展中的后发优势与劣势[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26(7):118-120. 被引量:1
-
4卫晓君.西北煤矿区域开采诱发环境灾害与安全开采综合分析[J].中国矿业,2005,14(11):23-26. 被引量:4
-
5曲建华,徐广印.我国汽车制造业ERP系统实施模式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6(14):169-170.
-
6杨小雨,曾克峰,刘超,于吉涛.农业产业化在城镇化进程中的驱动力分析——以河南省漯河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4):1204-1206. 被引量:8
-
7夏东.论基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性后发优势形成与利用[J].甘肃农业,2007(5):85-87.
-
8夏东.后发优势论研究视角的冲突与拓展——对后发优势范式的评析[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8(3):68-72. 被引量:2
-
9吴海鹰.宁夏跨越式发展模式研究[J].宁夏社会科学,2007(6):84-88. 被引量:3
-
10郭丽.后发优势理论演进及其启示[J].当代经济研究,2009(4):57-60. 被引量:12
-
1张文魁.从行为经济学看深化改革[J].新世纪周刊,2014(11):82-82.
-
2吴敬琏.期待新的改革共识[J].新经济导刊,2012(7):8-9. 被引量:3
-
3改革真“快” 不改革“假快”[J].经济研究参考,1992(27):40-42.
-
4辛文.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一些看法[J].宏观经济研究,1990(S8):1-4.
-
5陈金甫.社会收入分配不公的界定、特征及成因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1991(3):8-13.
-
6秋风.打开“均富”之道[J].新财经,2010(10):36-38.
-
7王岩,王舟,徐锡华.探索园区循环化改造新模式[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13,6(1):12-14. 被引量:7
-
8厉以宁,马国川.股份制是过去三十年中最成功的改革之一(下)——厉以宁谈股份制[J].读书,2008(6):11-19. 被引量:1
-
9魏京京.关于建筑施工技术中节能理念的应用[J].中国房地产业,2016,0(5):180-181.
-
10黄光焕,洪劲飞.智慧园区云集成平台方案的设计[J].智能建筑,2015(6):39-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