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北京成人教育》
2001年第5期9-10,共2页
Beijing Adult Education
同被引文献40
-
1罗燕,林文钊.从文化传递角度看“三喻文化”对家庭教育的影响[J].文教资料,2006(12):59-60. 被引量:6
-
2白显良.青年社会化中的“文化反哺”现象探析[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12(2):47-50. 被引量:7
-
3谢晓蔚.当代中国少年儿童社会化条件及新特点[J].江西社会科学,1999,19(6):92-97. 被引量:5
-
4轶名.现代社会的青年楷模文化[J].青年研究,1999(2):7-12. 被引量:5
-
5柳士彬,杨启亮.“三喻文化”与家庭教育[J].教育评论,1996(1):34-36. 被引量:21
-
6周怡.代沟与代差:形象比喻和性质界定[J].社会科学研究,1993(6):76-78. 被引量:24
-
7周晓虹.试论当代中国青年文化的反哺意义[J].青年研究,1988(11):22-26. 被引量:230
-
8杨俊懿.网络时代与文化反哺[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0(4):44-45. 被引量:5
-
9李太平.论教育对反向社会化的引导和控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7(2):60-64. 被引量:4
-
10李秋洪.反向社会化:青年社会化研究的新课题[J].青年探索,1991(6):21-24. 被引量:12
二级引证文献30
-
1李嫣然,柳士彬.反向社会化视角下教师工作场所学习策略[J].教育学术月刊,2021(4):29-35. 被引量:2
-
2王俊倩,刘梦凡,王诗妍.数字反哺与家庭代际关系的相关性的文献综述[J].传播力研究,2020,4(5):16-17. 被引量:1
-
3朱彬钰,李峰.社会化机构的变化和青少年网络成瘾[J].青年探索,2006(5):43-45. 被引量:1
-
4仇加勉.超越保护主义:文化反哺视角的媒介素养教育[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7,29(4):112-115. 被引量:18
-
5李莹.信息对称环境下家庭教育的后喻文化特征[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28(3):40-41. 被引量:2
-
6夏江敬,林慧.“文化反哺”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正向功能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6):71-72. 被引量:2
-
7李莹.信息对称环境下家庭教育的后喻文化特征[J].徐特立研究(长沙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2):38-40. 被引量:1
-
8张勇,胡宝生.浅谈“文化反哺”现象及对教育的影响[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0,22(2):61-62. 被引量:4
-
9戚务念.文化反哺的辩证解读:大学生家庭中的亲子互动[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0(5):82-90. 被引量:5
-
10戚务念.前喻文化一去不返吗——以大学生家庭的亲子互动为例[J].中国家庭教育,2010(4):13-22.
-
1刁桂梅.论反向社会化与成人教育创新[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23(5):26-28. 被引量:7
-
2李太平.论教育对反向社会化的引导和控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7(2):60-64. 被引量:4
-
3谷文华.成人教育过程中正向社会化与反向社会化博弈浅析[J].职教论坛,2009,25(3):24-26. 被引量:4
-
4李金.反向社会化及其对社区教育发展的现实意义[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15(1):6-10. 被引量:2
-
5国外的环保教育[J].妇女生活(现代家长),2010(6):58-59.
-
6刘毅.网络时代:青少年社会化面临的挑战[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9(6):124-128. 被引量:7
-
7李敏.当前学校教育中个体社会化的异化现象探析[J].江西教育科研,2003(6):13-15.
-
8李步秋.新课程背景下对“文化反哺”现象的再认识[J].教学与管理(中学版),2007(2):34-35. 被引量:5
-
9吴小红,冯泽永.从网络时代的“文化反哺”现象谈学校思想政治工作[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6(6):15-16. 被引量:3
-
10陈振中.自我选择、反哺与非社会化——论当代青少年学生的社会化特征[J].教育科学研究,2004(5):12-14. 被引量: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