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中学生非正式群体探讨
被引量:
1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中学生非正式群体是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因具有同一社会心理而自发形成的共同体。它与正式群体共同构成学生人际关系的总和,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发展产生着重大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校教育的成效。正确认识和评价中学生非正式群体,对于加强教育的有效性和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作者
江宏
机构地区
永川北山中学
出处
《中国教育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5-18,共4页
Journal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Education
关键词
非正式群体
中学生
素质教育
学校教育
分类号
G44 [哲学宗教—心理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0
参考文献
1
共引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54
引证文献
11
二级引证文献
14
参考文献
1
1
汤春华 刘钦永.中学生非正式群体探讨[J].天津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3):53-56.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54
1
李长青.
关于学生非正式群体行为引导问题研究[J]
.求实,2006(z2):112-113.
被引量:10
2
马秀明.
影响人际交往的心理原因浅析[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14(6):64-66.
被引量:1
3
李介.
略论中小学班级管理的公平问题[J]
.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8(1):90-92.
被引量:2
4
王薇薇.
教育系统中的学生非正式团体及其管理对策[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2):107-109.
被引量:3
5
高春方,蒋娴.
中学生非正式群体与德育[J]
.中国教育学刊,1991(4):42-43.
被引量:2
6
毛伟雄.
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教育问题[J]
.教育学术月刊,1988(3):14-17.
被引量:3
7
林海萍.
浅议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及引导方法[J]
.中国教师,2009(S1):551-551.
被引量:1
8
黄承志.
浅析学生中非正式群体的特点及教育[J]
.中小学教师培训,1998(C1):52-53.
被引量:3
9
刘金广.
试谈小学高年级学生中后进型非正式群体教育的策略[J]
.当代教育科学,1992(3):22-24.
被引量:1
10
刘录护.
群体社会化理论的解释与教育反思——基于“小丽逃学”案例的分析[J]
.现代教育论丛,2013(6):73-77.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11
1
官少卿.
课内外互补性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J]
.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12(4):18-20.
被引量:4
2
何伟.
浅析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J]
.时代教育,2016,0(14):208-208.
3
金立敏.
学校人际关系的特点与管理[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素质教育研究),2007,8(3):33-37.
被引量:1
4
马俊华.
“小团体”的大意义:中学班级管理的“七寸之地”[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13):62-64.
被引量:2
5
刘录护.
学生群体组织归属的学校适应性及其教育实践[J]
.现代教育论丛,2018,0(1):12-19.
被引量:1
6
李晨阳.
学生非正式群体研究综述[J]
.科教导刊,2019,0(18):188-189.
被引量:3
7
陈文昕.
高中生非正式群体的研究[J]
.亚太教育,2021(1):180-181.
8
贾五清.
非正式群体促进中职班级文化建设的策略研究[J]
.进展,2021,16(24):73-74.
9
史玉婷.
小学生非正式群体与校园欺凌现象的关系[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2(17):66-69.
10
王自红.
学生非正式群体研究的文献综述[J]
.改革与开放,2012(11X):147-148.
被引量:3
二级引证文献
14
1
阮氏钏.
简谈管理者人际关系的重要意义[J]
.时代经贸,2010,8(18):253-253.
2
回娅冬,白美丽,韩丹.
网络化模式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13(36):97-98.
被引量:2
3
李建国.
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班级管理[J]
.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5,0(30):213-213.
4
吴丽玫.
“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改革探讨[J]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6(5):79-82.
被引量:9
5
杨超.
网络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及教育引导[J]
.中国报业,2012,0(12X):189-190.
6
黎文芳.
班主任如何转化后进生[J]
.科学咨询,2020(16):56-57.
7
邹佳星.
校园非正式足球组织特征及培育研究——以南昌市第十九中学为例[J]
.灌篮,2020(8):110-113.
8
黄凤梅.
加强非正式群体管理,增强学生的防范意识[J]
.教育界,2021(15):2-3.
9
刘彤.
近二十年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的变迁[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1(13):25-28.
被引量:3
10
张榆娇.
中职学校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影响及管理[J]
.教师,2022(6):9-11.
1
刘爱光.
中学生非正式群体对班级管理工作的影响[J]
.安徽教育论坛,2000(1):76-77.
2
易松春.
试谈中学生非正式群体及其引导[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2(8):52-53.
3
张天春.
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心理成因及对策[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19(1):116-117.
被引量:2
4
李建国.
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班级管理[J]
.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5,0(30):213-213.
5
潘悦.
中学生非正式群体形成的主客观因素探析[J]
.中华少年,2016,0(1):279-279.
6
徐光德,叶太微.
中学生非正式群体及其引导[J]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0,13(3):98-99.
7
傅树京.
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与教育[J]
.北京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4):18-23.
8
徐密桃.
非正式群体与班级管理[J]
.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4(1):119-119.
被引量:1
9
姚德义.
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特点及引导[J]
.班主任之友(中学版)(上半月),2002,0(4):12-12.
被引量:1
10
陈黎芬.
中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控制与引导[J]
.教育评论,1996(4):54-55.
中国教育学刊
2001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