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汉字性质研究方法论——从立论基础单位及其两种观察角度说起
被引量: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如何界定汉字性质既是值得重视的课题也是具有挑战性的课题。根据方法重于知识的原理,围绕汉字性质界定的立论基础单位问题,以及与此有关的两种观察角度问题,作方法上的考量,藉此可阐发对于汉字性质的认识。
作者
王卫兵
机构地区
安徽大学文学院
出处
《江淮论坛》
CSSCI
2014年第4期172-178,共7页
Jiang-huai Tribune
关键词
汉字性质
立论基础单位
两种观察角度
方法论
分类号
H1-0 [语言文字—汉语]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54
参考文献
18
共引文献
58
同被引文献
48
引证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2
参考文献
18
1
王伯熙.文字的分类和汉字的性质[J].中国语文,1984,(2).
被引量:4
2
张世禄.中国语的演化和文言白话的分叉点[C]∥张世禄语言学论文集.上海:学林出版社,1984:48.
被引量:1
3
郑振峰.
20世纪关于汉字性质问题的研究[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5(3):62-67.
被引量:12
4
郑振峰,李冬鸽.
再论汉字的性质[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0(4):111-114.
被引量:1
5
胡华.
汉字类型问题辨正[J]
.汉字文化,1995(1):15-17.
被引量:1
6
曹德和.从汉字和汉文化关系谈汉字前景规划[J].中国文字学报,2014,(6).
被引量:1
7
彭泽润.字母和字是同级单位[J]_阅读和写作,1988,(7).
被引量:1
8
吕叔湘.汉语文的特点和当前的语文问题[C]∥吕叔湘自选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453.
被引量:1
9
曹先擢.汉字的表意性和汉字简化[C].汉字问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语文出版社,1988.
被引量:3
10
黄伯荣,戚晓杰.
为什么还说汉字是表意文字?——兼评汉字是意音文字、语素文字[J]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31(2):80-83.
被引量:3
二级参考文献
54
1
周有光.
文字类型学初探——文字“三相”说[J]
.民族语文,1987(6):5-19.
被引量:10
2
陆锡兴.
关于假借转注的管见[J]
.中国社会科学,1983(5):222-223.
被引量:1
3
王宁.
论汉字简化的必然趋势及其优化的原则——纪念《汉字简化方案》公布35周年[J]
.语文建设,1991,0(2):26-31.
被引量:17
4
司玉英.
也谈表意文字与词文字、语素文字的关系——兼与郑振峰先生商榷[J]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2):31-34.
被引量:5
5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被引量:74
6
[9]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钢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
被引量:1
7
[11]梁东汉.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5.
被引量:1
8
[12]叶楚强.精简汉字字数的根据和方法[N].光明日报1965-05-02.
被引量:1
9
[5]杨树达.积微居金文说·自序[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2.
被引量:1
10
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政策法规室.语言文字工作百题[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8.
被引量:1
共引文献
58
1
谢婷婷.
女书叠体字探究[J]
.汉字文化,2022(10):10-12.
2
张亚南.
汉字性质之我见[J]
.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0(7):141-141.
3
程荣.
辞书单字条目与相关词语关系的处理问题[J]
.语文研究,2001(1):29-34.
4
司玉英.
也谈表意文字与词文字、语素文字的关系——兼与郑振峰先生商榷[J]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2):31-34.
被引量:5
5
马显彬.
汉字性质新论[J]
.语言研究,2005,25(2):107-109.
被引量:3
6
张维伟.
从现代语言学角度看《说文解字》[J]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0,30(6):69-72.
7
吴云燕.
汉字性质研究中的理论反思[J]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2(3):88-91.
8
李运富,张素凤.
汉字性质综论[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68-76.
被引量:27
9
王德寿.
关于汉字性质研究的一些思考[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0(5):110-115.
被引量:3
10
仝国斌.
汉字性质的符号学观照[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3):52-56.
被引量:3
同被引文献
48
1
伍铁平.
模糊语言初探[J]
.外国语,1979,2(4):41-46.
被引量:160
2
伍铁平.
模糊语言再探[J]
.外国语,1980,3(5):48-54.
被引量:65
3
王宁.
汉字与文化[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6):78-82.
被引量:28
4
周有光.
文字类型学初探——文字“三相”说[J]
.民族语文,1987(6):5-19.
被引量:10
5
孙雍长.
汉字构形的思维模式[J]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17(4):71-79.
被引量:15
6
王钢.
试评文字类型学中的“三相说”[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140-146.
被引量:2
7
赵德远.
关于模糊理论及其来源的哲学思考[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2):5-8.
被引量:20
8
彭泽润,蒋文华.
形声字不是“意音文字”——部件和字的相关文字理论问题[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33(6):122-125.
被引量:7
9
陈维振.
从现象学的角度反思范畴和语义模糊性研究[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10):59-61.
被引量:23
10
吴世雄,陈维振.
中国模糊语言学:回顾与前瞻[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33(1):7-14.
被引量:112
引证文献
3
1
王卫兵.
汉字性质研究方法论——“一面看”与“两面看”和“向下看”与“向上看”[J]
.学术界,2015(8):176-183.
2
徐宏亮,胡健.
哲学视域下的模糊语言研究[J]
.江淮论坛,2016(4):97-101.
被引量:2
3
张道升.
汉字与中国文化教学中的理据研究[J]
.皖西学院学报,2019,35(6):85-89.
二级引证文献
2
1
陈家春.
禅宗交际新解[J]
.江淮论坛,2017(5):96-102.
被引量:1
2
王玮娟.
哲学视角下模糊语言的成因研究[J]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21,28(2):49-53.
被引量:1
1
丛莉.
大学英语教学中基于任务的词汇附带习得[J]
.大家,2012(5):227-227.
2
曹德和.
从基础单位切入探讨汉语语法的力作——杨锡彭《汉语语素论》述评[J]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5,20(4):22-24.
3
程前.
归化与异化——内容与形式[J]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5,16(2):62-64.
被引量:1
4
杨琴.
浅谈文学翻译的艺术魅力[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28(10):189-190.
被引量:1
5
王晚霞.
论大学英语语法教学的地位与作用[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17(4):110-111.
被引量:5
6
刘娜.
论以句子作为翻译单位[J]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6(4):116-118.
被引量:1
7
孙德金.
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角度看汉语“词”的问题[J]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1,27(5):1-10.
被引量:6
8
陈默.
字本位理论和汉语语法的研究策略[J]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4,26(1):61-64.
9
陈秀利.
“格外”、“分外”句法语义探究[J]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5,21(3):31-34.
被引量:1
10
许振福.
论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与外语教学[J]
.科学之友(下),2006,0(11):106-107.
江淮论坛
2014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