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文学遗产》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92-99,共8页
-
1王燕萍.论政教意识形态下的《诗经》“二南”义解读[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23(1):4-6.
-
2董运庭.“二南”探故[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37-44. 被引量:1
-
3于连胜.于连胜:笔墨牵诗怀[J].人力资源,2014(2):88-89.
-
4周秋良.《诗经》中《周南》《召南》的地域性特征[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21(1):49-51. 被引量:5
-
5韦丹.周礼制约下的“二南”中的情爱[J].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3):52-55.
-
6吴晓峰.《周南》、《召南》产生时代考[J].中州学刊,2008(6):215-222. 被引量:3
-
7罗华文.《诗》与孔子[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2):22-26. 被引量:1
-
8谭承耕.论朱熹对《国风》爱情诗的注释及其对道学的宣扬[J].中国文学研究,1985(1):66-72.
-
9赵雨.《周南》、《召南》南国史迹考[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1(1):29-33. 被引量:1
-
10胡藤.《诗经》“二南”名称及地域小考[J].师资建设,2011,24(11):110-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