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民国时期关良的人生样式与艺术活动考证——以1922-1930年为中心 被引量:2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本文通过对20世纪20年代关良的人生形式及其艺术实践的还原和解析,试图探究其独特的美术价值观的成因和促成其艺术表现形态的变化的社会历史依据,以期接近"知人论世"的历史研究基本目的。笔者认为,教学、展览、交游、革命,是关良留日归国后十年游荡生活的主要活动内容,"留东"背景则是关良这一时期的人生形式和艺术选择最重要的依据之一:而他与"创造社"同人之间的互动,便为其中特别耐人寻味的证例。
作者 陈建宏
机构地区 广州美术学院
出处 《美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9-69,共11页 Art Journal
基金 广州美术学院科研项目 项目批准号:13XJA023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23

  • 1陈抱一:《洋画运动过程略记》,陈瑞林编:《现代美术家陈抱一》,人民美术出版社,1988年,第105页. 被引量:1
  • 2贾植劳:《中国近现代留日学生与中国新文学运动》.该文收入饶凡子、王琢编:《中日比较文学研究资料汇编》,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02年.第178页. 被引量:1
  • 3《从牯岭到东京》收入《茅盾全集》第19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第176-194页. 被引量:1
  • 4王晓明:《一份杂志和一个"社团"--重评"五四"文学传统》,《王晓明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49.268页. 被引量:1
  • 5郭沫若:《怀谢六逸先生》,文收入陈江、陈庚初编:《谢六逸文集》,商务印书馆,1995年. 被引量:1
  • 6郭沫若:《怀谢六逸先生》,原载《文讯》第7卷第3期,1947年9月15日. 被引量:1
  • 7成仿吾:《东方艺术研究会春季习作展览会印象记》,《创造周报》第8号,1923年. 被引量:1
  • 8赵景深:《门外汉的梦呓-论现代中国的一些画家》.收入陈子善编辑:《现代文入剪影》,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252.254页. 被引量:1
  • 9郭沫若.《桌子的跳舞》,《沫若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33页. 被引量:2
  • 10郑伯奇:《二十年代的一面-郭沫若先生与前期创造社》.1942年重庆《文坛》第1期. 被引量:1

共引文献2

引证文献2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