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中国高等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7期29-31,共3页
China Higher Education
同被引文献49
-
1陈思耀,曾繁华.高师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及教学改革研究[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23(2):46-51. 被引量:6
-
2刘洪山,唐良凤,谢家兴,王建.香港高校对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启示[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9,31(S1):73-75. 被引量:4
-
3王永钢.“理工融合”教育理念与北邮应用物理学专业培养计划[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3):47-50. 被引量:6
-
4徐枞巍.实验室是大学中基础的基础[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9):1-4. 被引量:60
-
5徐耿钊,张伟华,朱星.奇妙的左手材料[J].物理,2004,33(11):801-808. 被引量:20
-
6任晓敏,王建坤.高等教育的世纪课题:理工互动与理工融合[J].中国大学教学,2000(1):20-22. 被引量:19
-
7裴留庆,姚力,孟丽艳.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的一种框架[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3(1):111-114. 被引量:12
-
8秦拯,李娜,张又.美国高等教育专业认证对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的启示[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5,12(6):82-85. 被引量:6
-
9周济.实施“质量工程” 贯彻“2号文件”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J].中国高等教育,2007(6):4-8. 被引量:174
-
10袁先友.地方院校《仪器分析及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28(4):122-123. 被引量:6
引证文献11
-
1刘祖广,雷福厚.理工融合高校的有机化学教学改革——以广西民族大学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3(3):124-126. 被引量:3
-
2张霞,于丽.发挥“光学”在“理工融合”教育理念中的积极作用[J].物理与工程,2009,19(4):47-49. 被引量:2
-
3许育东,陈翌庆,石敏,周汉义,贾冲.构建面向专业评估与认证的材料物理专业课程体系[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5):8-11.
-
4朱晓勇,许育东,石敏,刘岸平,陈翌庆,周汉义,苏海林.构建工科院校特色的材料物理专业课程体系——以合肥工业大学为例[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5(2):133-137. 被引量:5
-
5袁先友,袁霖,肖新生,廖阳,李尊华,张敏.理工融合的基础仪器分析、现代仪器分析、应用仪器分析三层次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化工高等教育,2011,28(3):20-22. 被引量:11
-
6方见树,廖湘萍,李雪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讨[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2011,25(3):89-92. 被引量:10
-
7李大威,杨风暴,王肖霞,蔺素珍.理工融合在复合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实践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下),2014(2):18-20. 被引量:7
-
8张国忠,黄进,毛峰.超常规培养人才的理论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2(4):38-42.
-
9石守红,余历军,张粉艳,文航星.浅谈理科工程图学教材建设[J].高等理科教育,2002(4):61-63.
-
10张彤.试论当前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若干原则与思路[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9(2):79-82.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50
-
1管淑红,欧阳慧雯.“一带一路”倡议下交通运输工程行业海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3(4):29-32. 被引量:1
-
2杨风暴,王肖霞,蔺素珍.理工融合型课程多线程内容结构的探索[J].高教论坛,2013(12):60-63. 被引量:2
-
3王力纲.高校教学改革试验班的现状与思考[J].理工高教研究,2006,25(2):84-85. 被引量:7
-
4欧群慧,周宁玉.深化高等教育改革 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湖南大学“李达”教学改革实验班的思考和建议[J].企业家天地(下旬刊),2007(5):115-116. 被引量:18
-
5刘祖广,雷福厚.理工融合高校的有机化学教学改革——以广西民族大学为例[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3(3):124-126. 被引量:3
-
6唐启群,肖本罗.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2007(23):19-20. 被引量:8
-
7郑海涛,魏法杰.关于高校实验班的现状与思考[J].江苏高教,2008(6):74-76. 被引量:15
-
8张士军,宋梅华.基于“学绩制”视角的民办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新探[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1):37-40.
-
9姚丽丽,亓文涛.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培养工程应用型优秀拔尖人才——对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本科实验班的现状和发展的思考[J].东西南北(教育),2011(5):4-5. 被引量:1
-
10袁泉,李久会.以培养素质为根本推进大学物理教学改革[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1):137-139. 被引量:5
-
1肖井华,张雨田.“理工融合”的物理实验课程改革[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4):59-62. 被引量:5
-
2李大威,杨风暴,王肖霞,蔺素珍.理工融合在复合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和实践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下),2014(2):18-20. 被引量:7
-
3朱启红,夏红霞,李强,丁武泉,曹优明,谢志刚,谢云成.环境科学专业“以岗位为平台的理工融合”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2(2):24-25. 被引量:3
-
4魏亚东.研究性学习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实践[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7,14(2):36-39. 被引量:6
-
5魏红.理工科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J].怀化师专学报,2001,20(2):99-100. 被引量:7
-
6田玲玲.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几点思考[J].张家口师专学报,2003,19(3).
-
7罗琼.理工科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4(4):83-85. 被引量:6
-
8岳学军.高等艺术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J].社会科学战线,1998(6):244-249. 被引量:4
-
9杨屹,陈咏梅,白守礼,许家喜,李蕾,李保山.走理工融合之路培养应用化学专业高素质创新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3(7):15-17. 被引量:18
-
10王葵如,刘春惠,刘杰.亦理亦工专业试点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65-67. 被引量: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