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世界华文文学”学科性的三个概念 被引量:3

下载PDF
导出
摘要 无论怎么界定,世界华文文学都已经成为了一个具有普遍认同性的学科概念,其差异所在只是人们对这一概念的内涵和价值作出怎样的理解。由纷争到共识,也标志其正在从一个学术概念转为一种学科概念。然而,要真正成为一种具有现代意义的学科概念,还要从学科性与学术性的角度进一步确认和辨析三个基本问题:第一,世界华文文学是一个"大文化"概念。世界华文文学既是一个大中华概念,也是一个地域性概念。世界华文文学还应该是一个世界文化概念,世界意识、人类意识是其不可或缺的基本意识。第二,世界华文文学是一个"潜政治"概念。文学总要承担具体的政治功能。中国文学与政治的结缘是自古而然的,这一思想传统在近百年来的文学发展过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是中国作家和知识分子的一种宿命,也是中国文学真实的历史存在。因此使用这种政治文学一体化的分析方法,来评价中国作家和文学是具有特别的有效性的。世界华文文学承受着格外的历史重负,本土经验、中华意识与世界价值是其整个内涵。但是,世界华文文学作为一个有着强烈家国意识的文学领域,不能简单地承担过于重大的政治主题,家国意识不能等同于国家意识。政治意识应该是潜在的,不是显在的。政治意识越鲜明得到普遍认同的可能性就越小。由政治概念转化为一个潜政治乃至文化概念,评价世界的尺度最终才能成为世界的尺度。第三,世界华文文学是一个"真学术"概念。世界华文文学包含了太多的社会的和文化的、民族的和个人的、历史的和当下的信息,具有极大的学术空间。移民历史、文化融合、个人传奇、跨国婚恋等民族与个人的故事都在其中展示。这些都构成了这一学科建立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我们首先要打破学科偏见,其次要有学科自强意识,再次要扩大研
作者 张福贵
出处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34-38,共5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百年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子课题"海外华文文学的区域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1&ZD111)的阶段性成果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8

二级参考文献26

  • 1杨松年.战前新马华文文学论略[M].新加坡:益新印务有限公司,1984:328. 被引量:2
  • 2参阅新加坡华人学者张从兴的《华人是谁?谁是华人?》,该文对"华人"一词的产生、词义演变作了详细、深入的考辨和论析.载华语桥网站huayuqiao.org/articles/shcheong/shcheong02.htm 被引量:1
  • 3刘洪一:《走向文化诗学--美国犹太小说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版,第53页. 被引量:1
  • 4杜波伏依:《黑人的灵魂》,参见陶家俊:《身份认同导论》,见《外国文学》2004年第二期,第42页. 被引量:1
  • 5转引自庄永康:《离而不散的华文文学》,载新加坡《联合早报》2001年9月9日. 被引量:2
  • 6特里·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王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7页. 被引量:1
  • 7特里·伊格尔顿:《历史中的政治、哲学、爱欲》,马海良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14页. 被引量:1
  • 8转引自海登·怀特:《评新历史主义·导论》,载《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95页. 被引量:1
  • 9张京媛主编:《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前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1-8页. 被引量:1
  • 10马克·柯里:《后现代叙事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1页. 被引量:1

共引文献30

同被引文献38

引证文献3

二级引证文献10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