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江苏高教》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64-66,共3页
Jiangsu Higher Education
共引文献23
-
1宫靖.我国高科技产业园区发展过程中的政府作用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29(2):197-198. 被引量:7
-
2刘世刚.对地方工科院校实施创业教育的若干思考[J].科技信息,2010(34). 被引量:1
-
3王承学,石秀敏,王树江,李贞玉,杨景伟.应用型和创新型化工人才培养的双结合模式研究[J].化工高等教育,2010,27(6):8-11. 被引量:10
-
4伍虹儒.对外开放水平对我国创新型区域影响的实证研究[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1,28(1):26-30. 被引量:2
-
5李蜀湘,陆小成.国家低碳创新系统的构建:应对气候变化的道路选择[J].中国科技论坛,2011(12):15-20. 被引量:7
-
6杨子竞.技术创新与企业创新研究的进展[J].高校社科信息,2000(3):6-9.
-
7黄跃雄,阙维明,吴锡尧.高校科技管理体制和政策创新的若干问题[J].科学学研究,2000,18(3):96-100. 被引量:13
-
8刘海峰.对国家创新系统理论及其应用的基本认识[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0,12(4):1-3. 被引量:4
-
9胡建华.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三职能[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4(2):77-81. 被引量:14
-
10李军.国家创新系统与企业创新关系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1,18(7):7-13. 被引量:8
同被引文献24
-
1李嘉曾.创造本质的哲学阐释与创造性思维方法的哲学总结[J].东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2):42-46. 被引量:2
-
2蔡克勇,冯向东.高等学校要造成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J].高等教育研究,1986,7(1):31-34. 被引量:1
-
3王洪林.再谈情报拔尖人才脱颖与环境改革[J].情报杂志,1988,7(2):42-44. 被引量:3
-
4潘云鹤,路甬祥,韩祯祥,吕维雪,吴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二十年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5(11):21-23. 被引量:61
-
5叶之红.关于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基本认识[J].教育研究,2007,28(6):36-42. 被引量:21
-
6[8]宋书文,孙伏亭,任平安.心理学辞典[Z]. 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5. 被引量:1
-
7李政光, 吴联想. 拔尖人才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 科技进步与对策,1992,(1). 被引量:1
-
8刘建平.构建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8(1):26-28. 被引量:18
-
9顾秉林.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应首重德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2):4-7. 被引量:3
-
10王树国.关于一流大学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1(2):9-11. 被引量:24
二级引证文献27
-
1刘艳阳.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服务育人的优势,加强素质教育[J].企业家天地(下旬刊),2008(6):145-146.
-
2罗芳,康淑瑰.高校实施创新教育探索[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3,19(6):19-20.
-
3华正伟,刘洁.创新学分制的性质、功能及发展趋势[J].辽宁教育研究,2006(5):82-84. 被引量:20
-
4李芳,马谊平,刘芳,金玲玲.医学生科研实践活动的探索和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26(6):41-42. 被引量:9
-
5安新华.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应重视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7(16):27-29. 被引量:3
-
6黄梅芳.中美本科生研究能力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9(B06):236-238. 被引量:4
-
7韩春.高校科研论文的探索[J].企业技术开发,2008,27(11):153-154. 被引量:1
-
8张似阳.高校本科教育创设科研创新学分探析[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11(6):43-44. 被引量:2
-
9徐波.医学本科生教学过程中的科研能力培养[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0,9(4):314-315. 被引量:6
-
10张金亮.高等艺术院校艺术实践学分研究初探[J].中国校外教育,2014(1):154-1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