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论批判精神对教育研究的重要意义
被引量:
10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批判诠释论在西方虽然只是一种非主流的社会理论 ,影响却很大。我国学者时有介绍 ,但尚未紧密结合国内教育研究的具体问题加以深入研究和运用。为此 ,本文针对近十年来我国教育研究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论述了它对教育研究的启示 ,指出 :它不仅能提供方法论基础 ,而且可启示教育研究“少炒时髦”。
作者
潘艺林
机构地区
重庆邮电学院
出处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42-44,66,共4页
Tsinghua Journal of Education
关键词
高等教育
批判精神
教育研究
分类号
G642.0 [文化科学—高等教育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2
参考文献
8
共引文献
96
同被引文献
68
引证文献
10
二级引证文献
83
参考文献
8
1
全国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评奖活动综述[J]教育研究,2000(01).
被引量:1
2
潘艺林.
批判:教育改革的必要条件[J]
.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19(11):2-6.
被引量:6
3
潘艺林.
教育的必然要求:使用“批判”[J]
.现代教育论丛,1999(3):6-10.
被引量:4
4
彭正梅.
批判理论与教育[J]
.全球教育展望,1999,29(1):8-14.
被引量:3
5
谈松华.
变革与创新:走向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J]
.高等教育研究,1998,19(3):16-22.
被引量:75
6
潘艺林.
教育研究偏离学术目的的表现、原因及其启示[J]
.教育学术月刊,1997(1):36-38.
被引量:7
7
车玉玲.
从社会政治批判到文化批判——马克思批判理论与新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的比较研究[J]
.求是学刊,1996,23(4):10-15.
被引量:8
8
阮新邦等著..批判诠释论与社会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145.
二级参考文献
2
1
潘艺林.
有关掌握学习的实验应重视布卢姆教育哲学思想的研究[J]
.教育研究与实验,1993(1):60-62.
被引量:6
2
谈松华.
变革与创新:走向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J]
.高等教育研究,1998,19(3):16-22.
被引量:75
共引文献
96
1
胡继东,沙顺利,徐知.
浅论网络文化与高等教育[J]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74-77.
2
武姗姗.
从教育和心理学观点看儿童批判性思维及其发展[J]
.文教资料,2008(35):100-101.
被引量:1
3
赵洁袆.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现状的理性分析[J]
.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0,8(4):102-105.
被引量:1
4
何浩,严整.
四川高等教育布局结构调整探讨[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21(S1):28-32.
被引量:5
5
唐斌,阮艺华.
发展网络大学:缓解我国高等教育供求矛盾的新思路[J]
.开放教育研究,1999,5(6):19-22.
被引量:13
6
张少杰,宋远航.
转变教育观念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J]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16(4):1-5.
7
彭蜀晋.
师范院校开设通识性跨学科课程的探讨[J]
.教师教育研究,2004,16(4):41-45.
被引量:12
8
钟艳.
关键技能: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J]
.外国中小学教育,2004(9):7-10.
被引量:2
9
张江南.
面向21世纪体育高校改革的战略思考[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23(4):449-451.
被引量:31
10
吴克明.
我国民办大学发展不足的原因及对策[J]
.职业技术教育,2005,26(1):63-65.
同被引文献
68
1
郭瑾.
论中国人的依附性人格对传媒的损害[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5(z1):180-183.
被引量:1
2
孙喜亭.
关于课程体系改革的若干问题[J]
.教育研究,1995,16(6):41-46.
被引量:19
3
姚国华.
学术批评背后的文化之殇[J]
.南风窗,2010(18):35-36.
被引量:1
4
刘志青.
创新需要学术争鸣[J]
.军事历史,2003(5):67-70.
被引量:4
5
孙振东.
略论教育研究国际传播中的后殖民主义倾向问题[J]
.比较教育研究,2004,25(8):12-16.
被引量:11
6
高伟浓.
浅论华侨华人学科建设中的学术批评[J]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4(3):1-9.
被引量:5
7
吴康宁.
“教育批判”的困境[J]
.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4):3-7.
被引量:30
8
魏宏聚.
猜想与反驳——论教育研究中的教育批判[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4(12):1-4.
被引量:8
9
袁野,张蕴琨,陶新,赵奇,沈鹤军,浦民欣.
高校体育专业教育培养目标与中学体育教学适应性[J]
.体育学刊,2002,9(1):91-94.
被引量:39
10
张茂泽.
论学术批评[J]
.学术界,2001(2):85-99.
被引量:36
引证文献
10
1
魏宏聚.
猜想与反驳——论教育研究中的教育批判[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24(12):1-4.
被引量:8
2
张军,龙明.
我国高等体育教育专业本科课程目标的发展倾向[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18(6):89-92.
被引量:2
3
陈文晖.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J]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0(2):62-64.
被引量:2
4
王兆璟,富婷.
得形而忘意——近年来我国教育研究中若干问题的反思[J]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27(12):3-6.
被引量:6
5
龚正华,郑庆文.
中国式民族主义思维范式在教育研究中的表现及其影响[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8,10(2):79-81.
6
王兆璟.
论有意义的教育研究[J]
.教育研究,2008,29(7):39-43.
被引量:23
7
袁维新.
中国学术批评的缺失与重建——基于文化的视角[J]
.学术界,2014(1):130-139.
被引量:11
8
张敏.
论英语面试语境与批评话语意识[J]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10(3):31-34.
被引量:5
9
李锡岚.
浅谈高职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J]
.求知导刊,2018,0(24):147-147.
10
何仁龙,潘艺林.
基础性 实践性 国际性——转型期课程目标的发展倾向及其启示[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24(1):97-103.
被引量:28
二级引证文献
83
1
卓越,许晓晖.
试论高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对策[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4):80-82.
被引量:1
2
马亦兵.
谈在推进素质教育中认知大学体育[J]
.中国校外教育,2008(10):5-5.
3
王耀华.
对军队综合性大学本科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J]
.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2004,5(2):1-3.
4
童国嘉,卞永成.
“幸福之路”的反思与引领——中小学教育科研推进策略的思考[J]
.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09(11):22-24.
5
薛峰,徐晓东.
务实化、校本化:提高教科研实效的途径[J]
.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09(12):34-37.
被引量:1
6
叶婷婷.
合作原则:遵守? 违反?——分析合作准则在面试会话中的应用[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3):290-291.
被引量:1
7
刘芳,张晓鹏.
新经济背景下我国研究型大学的课程改革[J]
.高教探索,2004(2):49-51.
被引量:8
8
卢冠忠,何仁龙,潘艺林.
本科教育争创世界一流的策略探析[J]
.化工高等教育,2004,21(2):18-22.
被引量:1
9
何仁龙,朱军文,潘艺林,马晓娜.
中美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定位的比较与反思[J]
.化工高等教育,2004,21(2):23-26.
被引量:11
10
马晓娜,潘艺林,朱军文,何仁龙.
研究型大学化工类专业培养方案的国际比较[J]
.化工高等教育,2004,21(2):27-34.
被引量:4
1
谢惠娜.
谈中职德育课教学管理中的角色期待[J]
.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5(3):124-126.
被引量:2
2
田兆东.
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要“立体化”[J]
.学周刊(中旬),2010(4):71-71.
3
雷茜.
美丽的误会——我与社会学[J]
.高考金刊,2003(4):20-21.
4
李飞.
浅谈高校德育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1997,0(4):47-49.
5
段益群,王寒冰.
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探析[J]
.中国电子商情(科技创新),2013(21):141-141.
6
隋赤,王敏.
教师在职培训的主要途径[J]
.中国成人教育,2005(8):115-116.
被引量:3
7
娄丽景,刘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的传播路径研究[J]
.高教学刊,2016,2(9):53-54.
被引量:1
8
张日恩.
论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J]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6(1):109-115.
9
魏红霞.
当代社会思潮的新特点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J]
.研究与实践,2009(6):32-37.
被引量:1
10
王国斌,岳秀坤,彭刚.
历史变革和政治可能性——中西社会理论的比较[J]
.中国学术,2000,2(4):138-159.
被引量:1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0年 第3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