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
《改革与战略》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51-55,共5页
Reformation & Strategy
同被引文献15
-
1覃树冠.略谈靖江藩王与桂林文化[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24(4):64-67. 被引量:4
-
2宗晓莲.西方旅游人类学两大研究流派浅析[J].思想战线,2001,27(6):47-49. 被引量:35
-
3张俊才,董显苹,徐婷婷.红色旅游潮涌中国[J].中国经济周刊,2005(2):10-17. 被引量:22
-
4万绪才,冯学钢.安徽省安庆市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对策[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5(1):76-79. 被引量:3
-
5陶少华,尹菲.对我国当前发展红色旅游的几点思考[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2):101-104. 被引量:5
-
6安庆市旅游管理体制创新建议[J].决策咨询通讯,2006,17(5):21-22. 被引量:1
-
7黄家成,欧阳林,陈雄章.漓江流域人文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3. 被引量:1
-
8黄继树.桂林为什么会成为历史文化名城[N].桂林日报,2008-10-26. 被引量:1
-
9桂林市地方编纂委员会.桂林市志(下)[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发行,1997.3009-3010. 被引量:1
-
10白木,周洁.桂林梅瓶“天下甲”[J]陶瓷科学与艺术,2002(01). 被引量:1
引证文献5
-
1钱宗范,刘琼芳.发展桂林文化游 建设现代化国际旅游名城的思考和探索[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9(3):112-116. 被引量:5
-
2吕华鲜.对桂林靖江王陵旅游开发的思考[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8(1):130-133. 被引量:1
-
3江伟.试论安庆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1):9-12. 被引量:5
-
4谭菊秀.论政府在历史文化名城形成中的作用——以桂林历史文化名城为例[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3(2):61-64.
-
5谢学方,赵芳,来燕妮.探析文化演进对桂林地区的影响——以堤坝渠堰为线索[J].绿色科技,2018,20(3):19-21.
二级引证文献11
-
1杨晓惠.安庆市文化旅游的SWOT分析[J].安庆科技,2012(2):25-28.
-
2朱竑,封丹,韩亚林.中国国际级旅游目的地建设的重新审视——基于国外旅行商视角[J].旅游学刊,2007,22(6):14-19. 被引量:21
-
3谭丽林.桂林景区历史文化的挖掘利用探讨[J].法制与经济,2007,16(07X):127-128. 被引量:2
-
4李小芳.桂林人文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09X):256-257. 被引量:5
-
5杨晓惠.安庆市文化旅游的SWOT分析[J].大众科技,2010,12(7):211-212. 被引量:2
-
6常卫锋.开封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路径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35(3):1-3. 被引量:4
-
7丁于思,黄莉.国际旅游城市评价标准研究[J].标准科学,2015(3):31-34. 被引量:4
-
8牛艺源.靖江王陵考古遗址公园[J].设计,2019,32(1):145-147. 被引量:1
-
9李卉.长春市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33(3):52-53. 被引量:1
-
10陈凤.论潜山市革命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4):48-49. 被引量:1
-
1冯冲,刘晓静.中外地铁广告比较研究[J].新闻传播,2013(8):205-206.
-
2张秋敏.民间艺术对旅游生态的滋养[J].大舞台,2009(2):90-90.
-
3刘琼芳.桂林历史文化特色和发展桂林文化游的途径[J].广西文史,2003(2):23-27.
-
4高鹏.利顺德——世博会上的“天津形象”[J].天津档案,2010(4):45-45.
-
5梁一坤,王军利,宋京,徐涛.围绕“三项工程”推进汉阳商标战略实施[J].工商行政管理,2012(21):54-55.
-
6推荐地四:平遥——重温商业繁华的时代[J].风景名胜,2011(5):87-87.
-
7吴毅.浅谈城市电视台的定位与发展方向[J].电视研究,2005(10):21-22.
-
8济南七星台云海[J].济南市人民政府公报,2011,0(18):34-34.
-
9石莹,谷林.浅析中国各地旅游形象标识的再设计[J].包装世界,2011(5):91-92. 被引量:1
-
10赵宏亮.突出特色——甘肃旅游业发展的关键[J].甘肃科技纵横,2006,35(1):6-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