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中国当代民族声乐的审美及浅析
被引量:
8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中国当代民族声乐的审美研究,从声乐美学的视角,应该主要包括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即:1.唱腔审美;2.作品的审美;3.表情的审美;4.审美趣味;5.审美评价。这几个方面包括了声乐艺术的各个环节,即创作、表演、鉴赏。鉴于当代民族声乐的这些审美要素,对于当代民族声乐进行评价的时候,一定要熟悉其演变的历史与现状,对新型的探索要积极的支持与肯定,在多元化的探索中,构建科学化、客观化、民族化、现代化的审美体系。
作者
崔影
机构地区
沈阳音乐学院
出处
《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报)》
2012年第4期150-151,共2页
Art Research
关键词
当代
民族声乐
审美
分类号
J616 [艺术—音乐]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12
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189
同被引文献
36
引证文献
8
二级引证文献
35
参考文献
6
1
宋瑾.
关于“新音乐”美学基础若干问题的思考[J]
.人民音乐(评论),2000(7):12-21.
被引量:19
2
余笃刚著..声乐艺术美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381.
3
石惟正.
声乐审美提纲[J]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0(1):1-6.
被引量:13
4
廖昌永,夏侯晓昱.
在“2005全国民族声乐论坛”上的发言[J]
.中国音乐,2006(1):85-86.
被引量:23
5
张旭东.
中国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字声问题及审美差异[J]
.人民音乐,2010(1):52-55.
被引量:19
6
金铁霖,徐天祥.
民族声乐教学的现状及创新——金铁霖教授在“2005全国民族声乐论坛”上的学术报告[J]
.中国音乐,2005(4):26-30.
被引量:125
二级参考文献
12
1
黄崇文.
天津音乐文物综述[J]
.中国音乐学,1997(2):125-126.
被引量:3
2
刘国杰.
“主宰音程关系”述评[J]
.中国音乐学,1995(2):122-129.
被引量:3
3
付雪漪.《戏曲传统声乐艺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年版.
被引量:1
4
姜家骧.《欧洲声乐发展史》[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3年版:.
被引量:1
5
汪毓和.《中国近现代音乐史》[M],北京:现代出版社1996年版.
被引量:1
6
金铁霖.《金铁霖声乐教学曲选》(序言部分)[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年版.
被引量:1
7
余笃刚著.《声乐艺术美学》,人民音乐出版社.
被引量:2
8
范晓峰著.《声乐美学导论》,上海音乐出版社.
被引量:2
9
李泽厚著.《美学四讲》,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被引量:1
10
宗白华著.《美学散步》,选自《宗白华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
被引量:1
共引文献
189
1
凌伟.
影片《和你在一起》中的音乐美学思考[J]
.电影评介,2008(20).
2
邓子娟.
浅析现代民族声乐作品中的戏曲因素[J]
.内蒙古艺术,2011(1):97-98.
被引量:5
3
胡晓瑛.
分声部定位与多声部发展——论中国民族声乐教材建设[J]
.飞天,2012(6):61-63.
4
郝宝珠.
论当代多元语境下的高校声乐教育[J]
.大家,2010(15):60-61.
5
张强.
殊途同归 有容乃大——中国民族声乐“多元”语境下的当代话语[J]
.黄河之声,2010(2):72-75.
被引量:1
6
丁一凡.
浅析“中国唱法”提出的合理性[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11).
被引量:8
7
杨沐.
后现代理论与音乐研究(下)[J]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1(2):41-51.
被引量:20
8
宋瑾.
后殖民批评语境中的音乐发展观[J]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5,24(1):5-13.
被引量:4
9
胡传宇,王炎龙.
全球化语境下音乐文化学的观念整合与主体重构[J]
.民族艺术,2001(3):29-34.
被引量:2
10
李萍.
重视现代民族声乐理论的建设与发展[J]
.音乐研究,2006(2):93-98.
被引量:19
同被引文献
36
1
张豫宁.
对中国传统民族声乐理论的再认识[J]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3,19(1):106-109.
被引量:1
2
金铁霖,徐天祥.
民族声乐教学的现状及创新——金铁霖教授在“2005全国民族声乐论坛”上的学术报告[J]
.中国音乐,2005(4):26-30.
被引量:125
3
王秀芬.歌唱中的“字”、“气”、“情”在演唱中国歌曲中的特殊处理——兼谈我演唱中国歌曲的一些体会[J].人民音乐.2001(03)
被引量:1
4
冯亚.论民族声乐艺术的表现性[D].河南大学,2011.
被引量:1
5
王晓红.
民族声乐的审美价值[J]
.怀化学院学报,2008,27(3):77-79.
被引量:2
6
石惟正.
走出对民族声乐认识的误区--中国民族声乐的本体结构及其审美[J]
.人民音乐,2008(7):29-33.
被引量:23
7
杨殿斛.
音乐人类路经:贵州民族音乐研究的后集成走向——关于贵州民族音乐研究今后工作发展及学科发展问题的思考[J]
.贵州民族研究,2008,28(4):102-108.
被引量:5
8
孟晓师.
民族声乐在其发展中的审美变迁[J]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7,16(4):40-43.
被引量:7
9
冯亚.
气韵生动——论民族声乐艺术的意境美[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29-132.
被引量:7
10
李晓艳.
中国民族声乐的“韵味”[J]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2(3):114-116.
被引量:2
引证文献
8
1
梁丽.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风格探究[J]
.大众文艺(学术版),2013(15):153-154.
被引量:6
2
令狐青.
高校民族声乐教育对多元文化的吸收及其自身演进[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1(11):106-108.
被引量:19
3
吕波.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特征[J]
.大舞台,2014(3):97-98.
被引量:1
4
王铭敏.
中国民族声乐的审美探究[J]
.大众文艺(学术版),2014(18):158-158.
被引量:1
5
祝宇星.
试析当代民族声乐的美学复归[J]
.大众文艺(学术版),2015(11):131-131.
被引量:1
6
刘瑾怡.
对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哲学思考[J]
.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报),2016(4):58-59.
被引量:1
7
谢依琳.
浅析民族声乐表演的审美规律[J]
.科教导刊(电子版),2017,0(35):196-196.
8
蒋鸣.
论多元文化视域下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走势与审美取向[J]
.音乐创作,2018,0(5):118-119.
被引量:7
二级引证文献
35
1
吕春华.
音乐文化需求下的高师声乐教育[J]
.科学中国人,2014(10S):326-327.
2
周雪.
音乐教育的未来:多元文化音乐教育[J]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31(2):46-47.
3
高秀竹.
浅谈民族声乐中的形体语言[J]
.黄河之声,2015(21):55-55.
被引量:1
4
崔瑜.
民族文化视域下的高校音乐教育探微[J]
.北方音乐,2014,34(16):25-26.
5
尼洪涛.
浅析多元民族音乐文化背景下的高校民族音乐教育[J]
.艺术教育,2016(6):72-73.
被引量:5
6
曲凯.
黑龙江音乐人才在新中国声乐教育中所起的作用[J]
.戏剧之家,2016(18):81-82.
7
汪琦,秦群芳.
新形势下音乐慕课教育模式对提升中小学生核心素质分析[J]
.艺术评鉴,2016,0(16):150-151.
被引量:3
8
邓喻蓝.
论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声乐教育[J]
.大众文艺(学术版),2016,0(21):234-234.
被引量:3
9
胡水静.
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声乐教育[J]
.戏剧之家,2016(20):178-179.
被引量:2
10
尹云芝.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表演美及民族特色[J]
.艺海,2016(12):97-98.
1
吴迪.
“画”向何处[J]
.艺术探索,2006,20(2):44-45.
2
王晓南.
亦真亦幻印象都市[J]
.中国摄影家,2004,0(5):44-45.
3
陈鲁民,付业兴.
成功者的“失败”说[J]
.科海故事博览,2009(22):20-20.
4
王耐红.
“我欣赏她的性格”[J]
.河南教育(基教版)(上),2005(9):53-53.
5
任贤齐澳门登台开个唱 现场向女歌迷献拥抱[J]
.音乐生活,2011(3):31-31.
6
顾鑫.
“从摇篮到摇篮”——借纪录片《Objectified》解读绿色设计[J]
.美术大观,2010(9):204-204.
7
陈子.
关于艺术感觉[J]
.艺术界,1999,0(4):96-99.
8
杨扬.
戏剧身体“意味下”的电影表演[J]
.当代电影,2015(4):159-162.
被引量:4
9
闫美萍.
战地琴曲[J]
.电影评介,2003(5):30-31.
10
陈新坤.
从顺从到冲突——论20世纪以前欧洲音乐与接受者的关系[J]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2(4):33-36.
被引量:4
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报)
2012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