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我国网络政治沟通研究现状综述
被引量: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国内学术界从内涵、影响、效果提升等方面对网络政治沟通进行了研究,深化和拓宽了政治沟通问题的研究空间,深化了对网络政治的研究,促进了我国政治实践的发展。国内学界要以加强网络政治沟通的本质内涵研究为契机,拓展研究视域,增强实践指向,构建中国特色网络政治沟通的话语结构和理论体系。
作者
杨晓虎
傅菊辉
机构地区
海军蚌埠士官学校
湘潭大学
出处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20-24,共5页
Journal of Hubei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
关键词
网络政治沟通
网络政治沟通话语结构
网络政治沟通理论体系
分类号
D6 [政治法律—政治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86
参考文献
14
共引文献
44
同被引文献
24
引证文献
2
二级引证文献
4
参考文献
14
1
[英]戴维.米勒.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M].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535.
被引量:6
2
梁润冰.
网络时代下政治沟通机制的构建[J]
.当代经济,2010,27(7):22-24.
被引量:9
3
蔡翠红,李皓.
网络政治沟通:两面性与效果之辨[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1(6):138-142.
被引量:4
4
陈惠.
网络传播环境下的政治沟通[J]
.青年记者,2005(4):83-86.
被引量:3
5
郭璐.
互联网视野下政治沟通的发展与优化途径[J]
.西安社会科学,2010,28(6):44-45.
被引量:2
6
王硕.
互联网与政治沟通[J]
.现代商业,2010(36):178-178.
被引量:2
7
谢金林.
论网络空间的政治沟通[J]
.社会科学,2009(12):19-27.
被引量:15
8
刘兢.
广东“网络问政”现象的再思考[J]
.新闻爱好者,2011(3):38-39.
被引量:2
9
苏宝俊.
网络与政治参与之关联性分析[J]
.思想理论教育,2009(3):36-42.
被引量:1
10
陈中润..互联网与政治沟通[D].上海交通大学,2007:
二级参考文献
86
1
郭光华.
论网络舆论主体的“群体极化”倾向[J]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33(6):110-113.
被引量:119
2
王君平.
虚拟的网络社区 现实的公共领域——浅谈强国论坛对公共领域的重构或转型[J]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4(6):68-74.
被引量:22
3
林伯海.
思想政治工作的政治沟通功能探新[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1(11):28-31.
被引量:10
4
杜洁.
互联网对政治参与的影响及政府应对[J]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3(1):70-74.
被引量:11
5
李元书.
政治传播学的产生和发展[J]
.政治学研究,2001(3):68-77.
被引量:22
6
斯蒂格利茨,宋华琳.
自由、知情权和公共话语——透明化在公共生活中的作用[J]
.环球法律评论,2002,24(124):263-273.
被引量:107
7
陈剩勇,杜洁.
互联网公共论坛:政治参与和协商民主的兴起[J]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5(3):5-12.
被引量:70
8
郑达威.
信源扩张与网络公共领域现状[J]
.当代传播,2005(3):52-54.
被引量:18
9
周清.
试论执政党社会沟通机制的内涵及其基本功能[J]
.求实,2006(1):11-14.
被引量:9
10
张昆.
大众媒介的政治属性与政治功能[J]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59(1):96-100.
被引量:11
共引文献
44
1
杨艳东.
中国就业歧视现象及其危害分析[J]
.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4(4):68-70.
被引量:5
2
梁燕.
论构建和谐社会对社会保障的新要求[J]
.理论导刊,2006(9):6-9.
被引量:4
3
陈弘.
对我国收入分配差距的理论思考[J]
.生产力研究,2007(1):13-14.
被引量:5
4
蒋星梅,杨甫旺.
彝族村落社会中女性择偶观的转变及影响--滇中Z村的个案研究[J]
.贵州民族研究,2008,28(2):95-100.
被引量:2
5
戴建国,龙立军.
中国国内政治沟通理论研究综述[J]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64-68.
被引量:4
6
高苏.
温家宝总理“两会”答记者问(2003-2007)的语用分析[J]
.咸宁学院学报,2010,30(1):74-75.
7
卜红双,张俊花.
网络问政与民主政治[J]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5):83-87.
被引量:4
8
罗忠荣,杨永志.
论树立互联网的“阵地”意识[J]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3(2):38-43.
被引量:3
9
焦玉玲.
网络政治沟通:构建良性互动的党群关系[J]
.唯实,2011(8):92-95.
10
董永在.
中国传统民生思想概述及其当代启示[J]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1,4(5):119-125.
被引量:1
同被引文献
24
1
金太军,施从美.
论政府的网上责任[J]
.政治学研究,2001(2):47-56.
被引量:43
2
安呈斌.
网上群体性事件特点成因分析及处置对策建议[J]
.公安研究,2007(10):33-37.
被引量:19
3
刘英茹.
论政策执行中的沟通与协调[J]
.行政论坛,2002,9(2):41-42.
被引量:10
4
揭萍,熊美保.
网络群体性事件及其防范[J]
.江西社会科学,2007,27(9):238-242.
被引量:122
5
胡圣方.冲突理论视阈下的网络群体性事件探析[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似会科学版),2011(4):45-46.
被引量:1
6
代群,郭奔胜,季明,黄豁.
应对“网上群体性事件”新题[J]
.瞭望,2009(22):10-12.
被引量:59
7
杨久华.
当前我国网络群体事件发生的模式、趋势及其防范策略[J]
.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9(3):39-42.
被引量:23
8
周庆安.
网络群体事件中的媒体议程设置[J]
.网络传播,2009(9):34-35.
被引量:2
9
何国平.
网络群体事件的动员模式及其舆论引导[J]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9(9):37-39.
被引量:30
10
董征.
高校应对网络舆论及网络群体事件刍议[J]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3(3):167-169.
被引量:4
引证文献
2
1
杨晓虎,宋蓓茹.
近年来国内网络群体性事件对策研究述评[J]
.辽宁警专学报,2013,15(5):54-57.
2
曹海苓,赵继伦.
政府过程视阈下的网络政治沟通[J]
.重庆社会科学,2018(2):93-100.
被引量:4
二级引证文献
4
1
陈晓岚.
政治沟通视角下政府部门与公众的多元双向互动逻辑与策略——以G省质监部门为例[J]
.广东开放大学学报,2020,29(2):100-105.
2
李明,曹海军.
“沟通式”治理: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政府回应逻辑研究——基于40个突发事件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J]
.电子政务,2020(6):32-40.
被引量:28
3
佟志伟,胡婧.
政府回应驱动下警务沟通创新研究——以北京市接诉即办服务热线为例[J]
.警学研究,2022(6):102-111.
4
胡愈志,张丽新.
政府过程视角下政府环境审计的路径研究[J]
.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23(1):37-48.
1
曹妍.
试论网络时代中国的政治沟通[J]
.人民论坛(中旬刊),2013(7):218-219.
被引量:1
2
姜良纲,王志强.
“青天情结”背后的话语结构[J]
.中国司法,2010(10):106-108.
被引量:1
3
冯志强.
网络政治沟通中的失范与完善[J]
.青春岁月,2016,0(19):180-181.
4
梁润冰.
网络时代下政治沟通机制的构建[J]
.当代经济,2010,27(7):22-24.
被引量:9
5
孙景珊.
网络政治沟通的兴起、路径及价值研究[J]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6,7(2):17-22.
被引量:1
6
曹妍,王爱成.
网络政治沟通及其效能提升[J]
.理论探索,2011(6):123-126.
被引量:4
7
张影影,马洪震.
当代大学生廉洁教育研究现状综述[J]
.祖国(建设版),2014(1):191-192.
8
吕育华,罗晓霞.
我国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研究现状综述[J]
.法制与社会(旬刊),2016,0(10):154-155.
被引量:1
9
张倩倩.
当前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研究现状综述[J]
.传承,2015(12):32-33.
10
王晓玲.
浅析网络政治沟通[J]
.学理论,2012(12):29-30.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
2012年 第4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