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网络文化公共性建设中的知识分子作为 被引量:7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在互联网时代,知识分子在提升网络文化公共性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知识分子不仅积极关注各类公共事件,而且以其解释力在多种网络交往空间中赢得了"意见领袖"的地位。知识分子话语背后体现的理性思考、权利意识和匹夫责任等公共性成分在开放、互动的网络空间中实现了对公众的直接动员,有助于唤醒公民意识,有助于鼓励公民政治参与。
出处 《山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90-93,共4页 Shandong Social Sciences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媒介融合环境下的传媒法规与伦理研究>(项目批准号:10BXW016) 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社会稳定视域下的网络推手现象研究>(批准号11BXWJ02)的阶段性成果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5

  • 1张佳..网络民意表达的公共性研究[D].暨南大学,2011:
  • 2贾佳..试论公共知识分子博客的影响力[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
  • 3许纪霖..启蒙如何起死回生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困境[M],2011:403页.
  • 4何国平,何瀚玮.内容-关系的组合界面:微博传播力考察[J].山东社会科学,2012(4):74-78. 被引量:9
  • 5叶皓著..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213页.

二级参考文献7

  • 1[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第2版),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06页. 被引量:1
  • 2Mark S. Granovetter. (1973).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78(6) :1360 -1380. 被引量:1
  • 3彭兰.《微博客的信息传播机制分析》,[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6a28460100mb7i.html,2011-4-17. 被引量:1
  • 4Yanjie Bian. (1997). Bringing Strong Ties Back In: Indirect Connection, Bridges, and Job Search in China. American Sociology Review, 62 (3) :366 -85. 被引量:1
  • 5[美]马克.格兰诺维特.《找工作:关系人与职业生涯的研究》,张文宏等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2页. 被引量:1
  • 6Mark. S. Granovetter. ( 1984). "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 A Network Theory Revisited. " in Social Structure and Network Analysis, edited by P.V. Marsden and N. Lin. Beverly Hills, CA: Sage :103 -130. 被引量:1
  • 7[美]埃弗雷特·M.罗杰斯.《创新的扩散》,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10-37页. 被引量:8

共引文献8

同被引文献52

引证文献7

二级引证文献43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