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知识与生态:本土知识价值的再认识——以哈萨克游牧知识为例 被引量:17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任何一种知识的产生、发展直到形成一种体系,都离不开自然生态环境的基础。现实社会中同样一种事物,不同地域环境里生活的人们常常对其有着完全不同的表达、解释及利用方式,究其原因是受制于各自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因此,世界上各个民族或族群的知识都是在本土实践的基础上创造的,即使新知识的产生也是基于实践和原有的知识经验。本文研究的本土知识——游牧知识根源于草原,是哈萨克游牧民长期在与草原、牲畜的互动中,共同构建的一套知识体系。本文以哈萨克游牧知识为个案,主要在游牧社会的框架内阐述游牧知识的本土性特点,分析游牧知识与生态的关系,以此重新认识游牧知识在当下牧民日常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及意义。
作者 陈祥军
出处 《开放时代》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27-139,共13页 Open Times
基金 中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新疆哈萨克游牧生态知识与草原可持续发展研究"(CSQ10008) 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阿尔泰草原地区自然资源的开发 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11CMZ041) 中山大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天山与阿尔泰山游牧文化的调查"(2009JJD770033)的资助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17

  • 1[美]杜罗西·比玲斯,[俄]维亚特切斯拉夫·鲁德内夫(主编).《土著知识与可持续发展》(Indigenous Knowl-edg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版. 被引量:1
  • 2M. Lauer & Shankar Aswani, "Integrating Indigenous Ecological Knowledge and Multi-spectral Image Classifi- cation for Marine Habitat Mapping in Oceania," Ocean & Coastal Management, Vol. 51 (2008), p. 495. 被引量:1
  • 3冯挈(主编).《哲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1010页. 被引量:1
  • 4陈祥军.生计变迁下的环境与文化——以乌伦古河富蕴段牧民定居为例[J].开放时代,2009(11):142-154. 被引量:20
  • 5裴盛基,淮虎银.《民族植物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215页. 被引量:1
  • 6Stephen A. Marglin, Farmers, Seedsmen, and Scicen- tists: Systems of Agriculture and Systems of Knowledge, in Decolonizing Knowledge--From Development to Dia- logue,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6, p. 228. 被引量:1
  • 7[美]罗伯特·路威.《文明与野蛮》,吕叔湘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16页. 被引量:1
  • 8裴盛基,淮虎银..民族植物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333.
  • 9[日]秋道致弥等.《生态人类学》,范广融,尹邵亭译,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9页. 被引量:1
  • 10卡哈尔曼.穆汗,夏里甫罕.阿布达里.哈萨克历史文化中马的形象[J].西域研究,1998(2):78-84. 被引量:8

二级参考文献2

共引文献25

同被引文献234

引证文献17

二级引证文献75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