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茶马古道:文化线路的经典案例
被引量:
1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导出
摘要
文化线路是近年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一种新类型,作为动态的强调文化整体意义的理念,它更重视线路带来的各文化社区间的交流和相互影响。从茶马古道内涵的演变及文化线路的空间、时间、文化及角色目的四个基础特征来看,茶马古道因其"绵延几千年的时间跨度"、"长度和空间上的多样性""、多功能的角色和目的"及"产生了巨大的跨文化影响"而成为文化线路理论的一个典型案例。
作者
彭玉娟
尹雯
机构地区
云南财经大学传媒学院
出处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56-160,共5页
Social Sciences in Yunnan
关键词
文化线路
马古道
经典案例
分类号
G07 [文化科学]
引文网络
相关文献
节点文献
二级参考文献
40
参考文献
9
共引文献
706
同被引文献
172
引证文献
12
二级引证文献
82
参考文献
9
1
李伟,俞孔坚.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动向——文化线路[J]
.城市问题,2005(4):7-12.
被引量:159
2
费孝通.
关于我国民族的识别问题[J]
.中国社会科学,1980(1):147-162.
被引量:464
3
陈保亚.
论茶马古道的起源[J]
.思想战线,2004,30(4):44-50.
被引量:39
4
张增祺著..滇国与滇文化[M].昆明:云南美术出版社,1997:353.
5
李晓岑.
商周中原青铜器矿料来源的再研究[J]
.自然科学史研究,1993,12(3):264-267.
被引量:14
6
陈保亚.
茶马古道:横跨世界屋脊的文化传播纽带——纪念茶马古道首次徒步考察和命名15周年[J]
.科学中国人,2005(12):16-19.
被引量:9
7
杨福泉.
茶马古道研究和文化保护的几个问题[J]
.云南社会科学,2011(4):57-61.
被引量:17
8
石硕.
昌都:茶马古道上的枢纽及其古代文化——兼论茶马古道的早期历史面貌[J]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8(4):12-20.
被引量:18
9
陈保亚.
论滇僰古道的形成及其文化传播地位——茶马古道早期形态研究[J]
.思想战线,2006,32(2):105-116.
被引量:14
二级参考文献
40
1
陈保亚.
汉越(侗台黎)六畜词文化有阶分析[J]
.民族语文,2000(4):34-42.
被引量:6
2
陈保亚.
茶马古道的历史地位[J]
.思想战线,1992,18(1):74-77.
被引量:27
3
恰白.次旦平措,何宗英.
论工布地区第穆摩崖文字[J]
.中国藏学,1988(3):109-115.
被引量:11
4
童恩正.
试谈古代四川与东南亚文明的关系[J]
.文物,1983(9):73-81.
被引量:41
5
古瑟普.詹纳,杨元芳,陈宗祥.
西藏拉萨出土的古人类遗骸[J]
.中国藏学,1990(4):140-149.
被引量:12
6
李晓岑.
商周中原青铜器矿料来源的再研究[J]
.自然科学史研究,1993,12(3):264-267.
被引量:14
7
李伟,俞孔坚.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动向——文化线路[J]
.城市问题,2005(4):7-12.
被引量:159
8
陈保亚.
茶马古道:横跨世界屋脊的文化传播纽带——纪念茶马古道首次徒步考察和命名15周年[J]
.科学中国人,2005(12):16-19.
被引量:9
9
陈保亚.
论滇僰古道的形成及其文化传播地位——茶马古道早期形态研究[J]
.思想战线,2006,32(2):105-116.
被引量:14
10
张忠.
西藏巨商邦达昌的兴衰与功过[J]
.贵州民族研究,2006,26(2):163-172.
被引量:11
共引文献
706
1
杨须爱.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概念和民族理论概念体系的演进脉络[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0(3):43-57.
被引量:2
2
曾少聪,罗意.
中国生态人类学的发展与反思[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8(1):97-106.
被引量:7
3
杨燕霞.
地方文化背景下的民族舞蹈——以云南苗族为例[J]
.中国文艺家,2020,0(3):61-61.
4
何疏悦,张蕊,赵新宇,汪辉.
探寻大型线性遗产空间的保护与发展策略——基于美国加州国家历史游径的规划和管理研究[J]
.装饰,2021(8):92-97.
被引量:5
5
李何春,姚力尧.
川青滇藏交界带以盐为载体的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视角[J]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4(2):63-70.
被引量:2
6
史本林,雷梦恒,李添.
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正确把握西藏民族工作“四对关系”[J]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44(2):1-6.
7
姜照中.
拉祜族苦聪人名称考:从古宗到苦聪[J]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022(1):14-35.
8
唐海宏,蒲向明,杨贞明.
幻想与崇拜:“青蛙娶妻”型故事的情节生成与文化意义——以藏彝走廊民间故事为中心[J]
.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020(1).
被引量:3
9
黄达远,宋其然.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河西视角:以区域研究和知识范式的转变为中心(1980—2022年)[J]
.新疆社会科学,2022(4):97-106.
被引量:1
10
崔云霞.
乡愁视野下民族体育传承的精神力量[J]
.体育世界,2019(11):53-53.
同被引文献
172
1
格勒.
“茶马古道”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初探[J]
.中国藏学,2002(3):59-64.
被引量:48
2
申旭.
藏彝民族走廊与茶马古道[J]
.西藏研究,1999(1):22-28.
被引量:10
3
费孝通.
关于我国民族的识别问题[J]
.中国社会科学,1980(1):147-162.
被引量:464
4
蒙文通.
巴蜀史的问题[J]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59(5):41-89.
被引量:50
5
黄宗智.
中国经济史中的悖论现象与当前的规范认识危机[J]
.史学理论研究,1993(1):42-60.
被引量:101
6
费孝通.
民族社会学调查的尝试[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9(2):3-10.
被引量:55
7
费孝通.
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26(4):3-21.
被引量:1486
8
刘达成.
关于“藏彝走廊”研究的几个问题[J]
.云南社会科学,1993(6):64-72.
被引量:6
9
和发源.
纳西族传统文化对其社会发展的影响[J]
.云南社会科学,1989(5):78-84.
被引量:4
10
普洱茶研究院[J]
.农村实用技术,2012(10):65-65.
被引量:1
引证文献
12
1
夏吾交巴.
多元文化视阈下的公共空间——金沙江流域藏族村落历史变迁考察[J]
.青海社会科学,2017(5):45-52.
2
林祖锐,仝凤先,周维楠.
文化线路视野下岩崖古道传统村落历史演进研究[J]
.现代城市研究,2017,32(11):18-24.
被引量:25
3
彭文书,何磊,严亮.
“一带一路”背景下普洱市思茅区普洱茶旅资源开发探析[J]
.现代农业科技,2018(18):259-260.
被引量:9
4
李梦甜,旦增尼玛,项青,王丹,次仁,阚瑷珂.
川藏茶马古道藏族传统聚落环境空间结构研究[J]
.西藏科技,2019(9):68-71.
被引量:2
5
王枫云,韦梅.
“茶马古道”概念的形成及其传播[J]
.广西民族研究,2020(6):86-93.
被引量:3
6
蒋燮.
探求汉族与少数民族音乐交融关系的教学实践与学术思考——以中央音乐学院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方向为例[J]
.民族艺术研究,2021,34(2):77-86.
被引量:9
7
吴隽宇,陈梦媛.
文化线路及遗产廊道理论对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的启示[J]
.华中建筑,2021,39(6):143-148.
被引量:5
8
杨洋,马进国.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茶马古道的价值探析[J]
.福建茶叶,2021,43(9):6-7.
被引量:5
9
项清,阚瑷珂,黄弘,于欢,何杰.
四川茶马古道交通变迁对沿线商贸型古村镇演化的影响[J]
.世界地理研究,2021,30(6):1320-1329.
被引量:3
10
杜春兰,陈丹阳.
景观视野下巴蜀地区典型线性文化遗产体系研究[J]
.建筑遗产,2022(1):1-12.
被引量:7
二级引证文献
82
1
冯拓菲.
黑龙江流域少数民族音乐地域性特征研究[J]
.黑龙江民族丛刊,2023(2):135-139.
被引量:1
2
刘伟国.
南太行山传统村落文化线路构建研究——以沁河古道及沿线传统堡寨村落为例[J]
.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2021(2):185-203.
被引量:2
3
李端阳.
论“一带一路”国际交流中的茶文化英译策略[J]
.福建茶叶,2016,38(12):35-36.
被引量:3
4
龙肖毅.
茶马古道25年研究文献回顾与评述[J]
.大理大学学报,2017,2(11):62-66.
被引量:1
5
李伯华,郑始年,窦银娣,刘沛林,曾灿.
“双修”视角下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模式研究——以湖南省2个典型村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2019,0(9):1412-1423.
被引量:54
6
王易琦.
论“一带一路”战略下茶马古道复兴对海南入境旅游市场的影响探究[J]
.福建茶叶,2018,40(1):79-80.
7
何鲁南,刘学艳,吕才有.
普洱茶国内外研究动态与前景展望[J]
.广东茶业,2019,0(3):4-8.
被引量:6
8
邓绍云,邱清华.
中国茶文化及其在海上丝路传播研究综述[J]
.福建茶叶,2019,41(5):1-3.
被引量:4
9
孟祥武,包涵,叶明晖.
文化线路视角下的乡村整体活化策略探讨——以陇南北茶马古道平洛镇三村为例[J]
.小城镇建设,2019,37(8):79-86.
被引量:9
10
吴海中,姚振中,田晓四.
安徽省茶旅融合协调发展测度与路径分析[J]
.茶叶通讯,2019,46(3):345-350.
被引量:16
1
李鹏.
创新活动载体 打造特色文化社区[J]
.东方企业文化,2015(8S).
2
于秀丽,张宏伟.
赫哲族文化生态的传承与保护[J]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6,36(2):108-111.
被引量:2
3
门献敏.
和谐社会视野下构建和谐文化的路径选择[J]
.理论月刊,2009(4):29-31.
4
邢莉.
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群体传承与文化精神[J]
.三峡文化研究,2008(1):42-47.
被引量:1
5
刘秦汉.
中国独特的文化社区——北京琉璃厂[J]
.社区,2006(01X):51-54.
6
白庚胜,向云驹.
《中国民间口头与非物质遗产推介丛书》总序[J]
.民间文化论坛,2005(5):70-71.
7
苗乡侗寨情 多彩贵州风[J]
.当代贵州,2008(18).
8
闻言.
浙江文化信息网开通[J]
.文化艺术研究,2002(3):3-3.
9
阮仪三,丁援.
价值评估、文化线路和大运河保护[J]
.中国名城,2008(1):38-43.
被引量:19
10
韩成艳.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公共文化的保护——基于对湖北长阳县域实践的考察[J]
.思想战线,2011,37(3):94-98.
被引量:11
云南社会科学
2012年 第2期
职称评审材料打包下载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