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大学生网络和短信交往的特点与问题

原文传递
导出
摘要 网络和短信已成为大学生最常用的联系方式。这种交往方式呈现出一定的特点:现实交往和虚拟交往构成二重交往形式,大学生的交往意识更加自觉开放,交往更加方便快捷,交往范围更为扩大,交往关系更趋平等。大学生交往方式变革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注意,如"面具"与诚信品格的形成、"游移"与确定性的引导、"唯乐"与传统权威的消解、"多中心"与集体主义教育、"孤独"与交往合理模式重建等。应对大学生交往方式的变革,要注重建立和完善"领导-研究-工作"体系,使相关研究成果进入大学生德育课程,发挥辅导员队伍在建设交往合理模式中的关键性作用。
出处 《思想理论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90-95,共6页 Ideological & Theoretical Education
基金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阳光计划"项目"网络低俗文化对高校德育的负面影响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0YG06) 上海市教育科学项目"网络和短信交往对大学生个性发展的二重效应研究"(项目编号:B0504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相关文献

参考文献7

二级参考文献15

  • 1比尔·盖茨.未来之路[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被引量:26
  • 2参见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三联书店,1989年.第198-199页. 被引量:1
  • 3参见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商务印书馆,1961年.第203页. 被引量:1
  • 4.[Z].,.第108页. 被引量:1
  • 5.[Z].,.第103页. 被引量:1
  • 6[7]黄发有.网恋批判[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 被引量:1
  • 7[1][美]戴维·波普诺.社会学(第十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被引量:3
  • 8[6]刘蓓."网恋DON'T一概而论"[N]中国教育报,2001-06-12(6). 被引量:1
  • 9Maurice Natanson, The Problem of Anonymity in the Thought of Alfred Schutz, Phenomenology and the Social Science: a Dialogue,Boston Martinus Nijhoff, 1978, P60 - 73. 被引量:1
  •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53. 被引量:82

共引文献4034

相关作者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机构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相关主题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浏览历史

内容加载中请稍等...
;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